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
陈朝君
广东河源龙川县老隆镇莲南学校 517300
摘要: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括实践体验、比较和排序、数量的运算、量词的使用以及游戏和活动等,来帮助学生培养量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一、实践体验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的量的比较和测量活动,如使用实际物品进行称重、用容器进行液体的倒注等。通过实践,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量的差异,从而培养量感。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中,要求学生自己搜集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并使用秤来对它们进行称重,观察不同物品的重量大小差异,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不同物体的重量差异,从而培养出一定的量感。可以利用“倒注液体”这个游戏,让学生自己带来一些不同容量的容器,然后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液体的倒注活动,观察不同容器中液体的高度差异。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容器的容量差异,并从中培养出对容量的感知能力。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的量的比较和测量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量的概念和差异。通过实践,学生直接感受到不同量的差异,从而培养量感,提高他们对量的理解能力。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形状、大小的图形,可以培养学生对图形的量感和形状的认知。给学生一组不同大小的图形卡片,让他们按照大小进行排序。使用实际的图形卡片,如正方形、三角形等,也可以使用图片或绘制在纸上的图形。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受到图形的量的差异,培养他们对图形大小和形状的认知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量感。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观察结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二、比较和排序
通过比较物体的大小、重量、长度等,让学生能够区分大小,并将物体进行排序。让学生将一组物品按照重量从轻到重进行排序,或者将一组线段按照长度从短到长进行排序,以培养学生的量感。在教学中给学生一组不同大小的物体,让他们按照大小进行排序。教师可以使用实际的物体,如水果、积木等,也可以使用图片或卡片。也可以给学生一组不同重量的物体,让他们按照重量从轻到重进行排序。学生可以用秤或称重器对物体进行实际称量,也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大小、材质等来估算重量。总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可以将这些排序活动与实际生活和日常观察相结合。如带学生去超市或花园,让他们比较不同水果的大小、重量,然后按照某一属性进行排序。或者在教室中进行观察,让学生比较课桌、书包等物体的大小、重量,并进行排序。通过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观察、比较和排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量感和逻辑思维。
三、数量的运算
通过数量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量的增减变化。例如,让学生用积木搭建不同高度的塔,然后增加或减少一些积木,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塔的高度变化。例如:在教学《加与减》时,让学生用积木搭建一座塔,数一数塔中有多少个积木。然后,让他们向塔里添加一些积木,再次数一数塔中的积木数量,观察结果的变化。接下来,让学生从塔中移除一些积木,并再次数一数塔中的积木数量,观察结果的变化。学生亲自参与减法和加法的过程,从而直观地感受到数量的增减变化。同时,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塔的高度、积木数量等,培养他们对数量概念的理解和数量感知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的增减变化,并培养他们的数量感。
四、量词的使用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一些量词来引导学生对物体的量进行认知和区分。例如:给学生展示不同大小、长度、重量的物体,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它们。教师提出问题,如“这个水果大还是小?”“哪个线段长?”引导学生使用适当的量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长度等。还可以组织活动来帮助学生锻炼量感。如给学生一些物体,让他们按照大小进行排队;让学生合作完成一道题目,如估算某个物体的重量。帮助学生提高对物体大小、重量、长度等量的认知和区分能力,培养他们的量感。同时,教师在引导和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游戏和活动
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和活动,感受到数量和度量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和活动,感受到数量和度量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如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的时间。让学生抽取一张卡片,然后根据卡片上的时间,计算从现在到指定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学生可以使用时钟、计时器等工具,进行计算。游戏的目标是尽快计算出时间间隔,看谁时间计算得最准确。也可以利用排队游戏,让学生站成一条队,然后进行数学运算。例如,给每个学生一个数字,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运算结果的大小排队。学生可以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出结果,并根据结果进行站队。游戏的目标是尽快正确地进行运算和排队。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学生可以参与互动和实际操作,感受到数量和度量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同时,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策略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量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中的量和度量概念。
结论
通过实践体验、比较和排序、数量的运算、量词的使用以及游戏和活动等策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可以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参与感受到不同量的差异,并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形成对量的敏感和准确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量和度量的概念。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运用这些策略,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玲.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J]. 试题与研究,2023,(33):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