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对音乐课课外活动的需求分析
袁昕瑶 杨萍
绥宁县民族中学2304 班 绥宁县民族中学
在课业日益繁重的初中阶段,音乐课课外活动本应成为调节节奏、滋养心灵的重要板块,然而目前供给与需求之间仍存在明显落差:课堂上学到的曲目有限,校园里的舞台稀缺,情绪与才华都缺少出口。为了弄清我们真正需要什么,也为了让学校和老师更精准地设计活动,这篇文章从学生视角出发,梳理了兴趣拓展、社交与自我表达、技能提升与成果展示三个核心需求,并尝试给出可行的改进方向,希望音乐课外活动不再是偶尔的“点缀”,而是融入日常、切实回应我们成长需要的“刚需”。
一、初中生对音乐课课外活动的需求
1. 兴趣拓展需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摸索阶段,音乐课课外活动可以让我们领略到音乐的各种类型和音乐。在学校课堂教学我们只能学习到那么一点点音乐,欣赏到那么一两首音乐作品,通过课外活动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流行乐、摇滚乐、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音乐类型,可以满足我们想要了解不同类型音乐的欲望。比如:有的同学很喜欢流行乐的音乐团体的音乐;有的同学对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很感兴趣。
2. 社交与自我表达需求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内心充满各种情感,我们渴望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音乐课课外活动给了我们这种表达自我的机会,另一方面音乐课课外活动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在音乐课外活动中能结识到志趣相投的同学,可以组建一个乐队、排练成一个节目,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建立友谊,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3. 技能提升与成果展示需求
初中阶段正是能力迅速成长的时期,很多同学已经掌握了一定乐器或声乐基础,却缺少系统训练和正式舞台来验证水平。音乐课课外活动如果能提供分层技能培训,例如每周一次的合唱提升、吉他进阶小组或钢琴伴奏工作坊,就能让我们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把兴趣转化为扎实本领;同时,定期举办级音乐会或午间小型展演,把练习成果完整呈现给同学和老师,既能获得及时反馈,也能积累舞台经验,增强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满足初中生对音乐课课外活动需求的方法
1. 丰富活动形式
丰富形式,满足初中生对音乐课外活动的需求。丰富的活动形式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让学生在音乐里探索、体验,充分地激发学生对音乐课课外活动的需求。例如校园歌手大赛,学校定期可以开展校园歌手大赛,让会唱歌的同学有机会在学校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们可以准备好自己喜欢的歌曲,经过级赛、年级赛、最后全校比赛,来展现自己的歌喉,尝试一下舞台表演的乐趣。学校可以开设音乐创作坊,聘请专业音乐人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歌曲,通过学习作词方法、作曲方法来制作属于自己音乐的作品。开设音乐欣赏讲座,学校可以聘请专业音乐人,给我们讲解不同的音乐流派,让我们对音乐有更多了解。乐器演奏会让学习乐器的同学有展示自己乐器演奏的机会,大家将自己的乐器都拿出来,一起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2. 提供个性化指导
提供个性化的选择,满足初中生参与音乐课外活动的个性化需求。不同的初中生有不同的音乐兴趣爱好,个性化的选择可以使得初中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满足度,满足我们个性化参与音乐课课外活动的需求。比如,学校可以开设流行音乐社团,民乐社团,古典音乐社团等等,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社团,流行音乐社团,可以开展翻唱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小型演唱会等活动,发动那些爱好流行音乐的同学参加。民乐社团,可以开展民族乐器演奏技能培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等等,可以引领爱好传统音乐的同学进行深入学习。古典音乐社团,开展欣赏古典作品,讲解经典理论,培养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学校可以针对具有特殊音乐天赋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表现。比如,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师资,针对钢琴演奏技能的学生开展一对一的演奏指导,或针对具有创作天赋的学生,开展创作展示等。
3. 鼓励学生参与组织
组织鼓励学生参与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可以满足初中生渴望自我表现和自我交往的内在需要。学生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组织能力、团体合作能力、自我表达与自我认同的需要,满足音乐课课外活动中的人际交往的需要。比如学校要举行一个校园音乐节,我们可以组织学校的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小队的活动,进行活动策划、安排节目、进行宣传等等,我们可以设计活动方案、确定活动类型和出场顺序,请有才艺的同学出来表演。我们可以印制海报,校园广播、微博、微信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参与活动。通过活动组织的参与,我们能够了解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和同学们一起配合,培养我们合作的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些都能成为我们的课外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成长经历。
通过梳理兴趣拓展、社交表达与技能展示三项需求,我们发现:初中音乐课课外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唱几首歌”,而在于让每个人在音乐里找到方向、伙伴与自信。只要学校继续丰富曲目风格、搭建合作舞台、提供专业指导,音乐就能真正融入我们的日常,成为调节情绪、提升素养、积蓄能量的固定支点。愿今后的校园旋律,不再只是背景,而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清晰而持久的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