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提质视域下县域中学实习生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向赋能机制研究
夏雪芳
江西省贵溪市实验中学
前言
协同提质是指不同主体通过协作配合,实现共同提升质量的目标。在教育领域,它强调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动与配合,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对于县域中学而言,协同提质为实习生培养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从实习生培养角度看,县域中学是实习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但以往实习生培养往往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高校与中学之间、中学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导致实习生实践能力提升缓慢。而在协同提质视域下,能整合各方资源,为实习生创造更优质的培养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对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来说,长期在县域中学工作,部分教师可能会陷入教学思维固化的困境,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冲击。协同提质能够打破这种封闭状态,通过与实习生的互动、与高校等外部机构的合作,为在职教师带来新的活力,推动其专业不断发展。
一、县域中学实习生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实习生培养现状
当前县域中学实习生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实践机会不足是较为突出的一点。许多县域中学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在安排实习生时往往较为随意,实习生很难获得充足的课堂教学实践机会,更多时候只能从事听课、批改作业等辅助性工作,难以真正参与到核心教学环节中去。同时,指导缺乏系统性,中学为实习生安排的指导教师多为经验丰富的教师,但这些教师自身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实习生进行系统的指导,指导内容也多停留在表面,缺乏针对性和深度,无法满足实习生成长的实际需求。此外,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实习生在高校接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在县域中学的实践中,往往难以将理论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导致在面对具体教学问题时常常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县域中学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训形式单一便是其中之一,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多以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环节,这种单一的培训形式使得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也不佳,难以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而且,县域中学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与高校、优质中学等外部机构的联系较少,导致在职教师难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缺乏外部资源的有力支持,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部分在职教师对专业发展培训缺乏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工作压力大、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结合不紧密等原因,使得他们觉得参与培训无法切实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对培训持消极态度。
二、双向赋能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协同培养平台
建立协同培养平台是实现县域中学实习生与在职教师双向赋能的重要基础,主要包含高校与县域中学合作以及中学内部建立协作小组两方面。高校与县域中学签订合作协议,能明确双方在实习生培养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职责与义务。高校可定期派遣专家到中学,为在职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解答教学中的疑惑,同时接收中学教师到高校进修学习,让他们接触更前沿的教育理论。中学内部按学科和年级将实习生与在职教师组成协作小组,明确各成员角色和任务,小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活动,能促进成员间的交流合作,让实习生学习在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也让在职教师吸收实习生的新想法。
(二)完善互动交流机制
完善互动交流机制能有效促进实习生与在职教师之间的知识与经验流动,具体可通过教学观摩与互评、专题研讨与分享来实现。组织实习生观摩在职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职教师也观摩实习生的试讲课,双方观摩后进行互评并提出改进建议,这样实习生能学到在职教师实用的教学技巧,在职教师也能从实习生的教学中获得新启发,拓宽教学思路。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活动,让实习生和在职教师围绕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探讨,鼓励双方分享教学心得、成功案例和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能加深双方对教学的理解,提升教学能力。
(三)构建激励机制
构建激励机制是推动县域中学实习生与在职教师双向赋能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设立奖励制度和将双向赋能纳入评价体系。设立奖励制度,对在双向赋能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和在职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比如颁发荣誉证书、发放奖金等,这些实质性的奖励能有效激发双方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互动交流中,进而提高双向赋能的实际效果。同时,将双向赋能纳入评价体系,把实习生在双向赋能中的表现作为实习成绩评价的重要依据,将在职教师在双向赋能中的贡献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促使他们充分重视并积极参与双向赋能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语
在协同提质视域下,构建县域中学实习生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双向赋能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县域中学以及教师和实习生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协同培养平台、完善互动交流机制、构建激励机制和加强资源共享等措施,能够实现实习生与在职教师的共同成长,提升县域中学的教学质量。当然,双向赋能机制的构建和实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婉婷, 杨似慧, 李瑞. 数智赋能视域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基于课程重构与供需适配的双向路径[J]. 财经界 ,2025,(17):123-125.DOI:10.19887/j.cnki.cn11-4098/f.2025.17.022.
[2] 陈娴颖 , 宋洋洋 . 文化和科技双向赋能 : 价值链与创新链的耦合模式与协同机制 [J]. 求索 ,2025,(03):61-69+207.DOI:10.16059/j.cnki.cn43-1008/c.2025.0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