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德育评价改革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导向作用及实践探索

作者

胡华

重庆市合川区大南街幼儿园 401520

引言

新时代教育改革把立德树人当作核心目标,德育评价体系的革新性转型变成推动教育生态改善的关键支撑。在传统的评价体制当中,教师专业发展大多着眼于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德育一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深化德育评价改革既重新塑造了教师职业发展的价值指向,又凭借清晰的导向性指标给专业成长开辟出新道路,促使教育工作者在实际育人过程中做到理念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一、德育评价改革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一)重构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维度

德育评价体系的创新冲破了以往以学科成绩为中心的评价框架,把育人成果归入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指标体系。这种改变促使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者”转变,促使教师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责内涵。

(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德育评价改革要创建起动态化且发展的评价体系,给教育工作者给予明确的成长引导和回馈机制。这种革新形式冲破了传统静态评价的束缚,转而采用带有具体意见的改良方案,帮助教师全面考察自己在德育观念,操作办法以及专业水准等方面所存在的缺失[1]。

二、德育评价改革导向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德育能力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构建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给予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前者看重个体发展的多样特性,提倡评价要包含诸多成长要素,后者觉得学习是主体自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所以评价须要留意学习者在某种情形下的动态发展路线,把这些观念应用到德育实践当中。就表明教师评价不能仅仅拘泥于“结果导向”的单一维度,而是要从德育理念是否先进,实施途径是否合适,过程设计是否新颖,效果反馈是否持久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考量,还要把学生,家长,同事,社区等各类主体纳入进来,共同开展评价。这样就能塑造起一种系统化的评价架构,这样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加全面地表现教师在德育实践中的真实状况,进而给他们的专业发展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领。

浙江省一所中学在德育评价改革中创建了“三维四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三维”代表三个主要评价维度。即理念认知,实践能力,育人成效。理念认知维度从教师撰写的德育论文,教学反思等材料来考察其对德育价值的认知程度,实践能力维度着重于教师在课堂中渗透德育,设计主题班会,实施个别化指导等行为表现,育人成效维度重点考察学生行为习惯改善情况及品德发展的长远成果。“四主体”包含学生自评,家长反馈,教研组评议以及第三方社会观察员评价,学生凭借“成长档案袋”记录并整理对教师德育行为的感受,家长则依靠线上平台定时递交有关学生品德发展与教师引导相关性的动态报告。

经过一年的实践检验,教师群体在德育反思能力上有着明显的进步。

(二)推进德育专业化培训,筑牢教师专业成长能力根基

根据终身教育理论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来看,教师职业的成长是螺旋式上升的,其发展进程需要系统的学习才能打破阶段性的瓶颈。在如今德育工作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教师要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综合起来,还要熟练掌握情境分析、冲突调适、价值引领等实践技能,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靠经验积累就能达成的,也不是靠传统的培训模式可以实现的。在目前德育评价机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培训内容的设计要从经验分享向理论指导与实操训练相结合转变,培训方式也要从单一的集中授课向情境模拟与行动研究相结合转变,这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帮助教师形成系统的德育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结构[2]。

为了推动德育评价改革,北京市一所教育学院设计出一套“三阶六模块”教师培训体系,“三阶”对应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新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六模块”包括德育理论基础、青少年心理发展、班级管理策略、德育活动设计、家校协同机制以及多元化评价方法等内容。此培训采取“案例研讨 + 角色扮演”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在“德育冲突化解”专题里,参训者要剖析校园欺凌或者亲子关系这类实际案例,然后以小组形式展开模拟调解工作,由教育心理学专家当场给出点评和引导。在“行动研究”环节,教师必须依靠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去规划班级德育方案并加以执行,还要递交阶段性成果报告,接受专业导师团队的连续追踪和回馈评判。

三、结论

德育评价改革给教师专业化发展赋予了方向指引,它的核心要义就是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当中,促使教育工作者完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综合育人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形成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明确德育能力培育的具体目标,依靠系统化的培训规划,有益于改善教师的德育素养,凭借动态激励机制,能够不断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这些要素彼此配合产生的协同效应,既推动了个人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又引导教师群体形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共识,从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给予有力支撑。展望将来,要着力改良评价指标设计,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还要完善激励机制的灵活性,以此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德育实践的深入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英.“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深化高职德育评价改革的路径[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4,(06):172-174+188.

[2] 王贤德 , 李玲玉 . 数字时代学校德育评价智慧化的改革诉求、困境审视及推进路径 [J]. 当代教育科学 ,2024,(02):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