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自然材料在幼儿园户外游戏中的教育价值探索

作者

饶婷

福贡县县直幼儿园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应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实现主动建构。自然材料源于自然,保留原始物理属性与变化规律,与幼儿的思维特点高度适配。在户外游戏场景中,教师通过科学投放树枝、树叶、沙土等自然材料,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多维度发展经验。本文聚焦幼儿园幼儿,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深入探讨自然材料在户外游戏中的教育价值,依据材料投放、师幼互动到幼儿发展的逻辑进行研究。

一、促进认知能力发展

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初期,其认知建构依赖感官体验与动作操作。自然材料的多样性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知对象,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对材料进行观察、比较与操作,可帮助其建立对事物属性的初步认知,培养基础思维能力。教师的引导能将幼儿的自发探索提升至有意义的认知活动,通过针对性提问与示范,促进幼儿从具体经验向抽象概念过渡。

例如,在小班户外自然角,教师可以投放不同形态的果实如山楂等与分类托盘。活动初始,幼儿自发地触摸、摆弄果实,教师观察后以问题引导:“这些果实的外衣有什么不同?”幼儿通过触摸与观察,指出“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圆,有的扁”。教师便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按“圆”与“不圆”进行分类,过程中幼儿提出疑问,教师进行回答并给予鼓励。随后,教师带领幼儿点数各类果实数量,在操作中巩固数概念。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材料投放与问题引导,使幼儿在具体操作中感知物体形态差异,理解分类逻辑,实现认知能力的阶梯式发展。

二、滋养情感与审美体验

情感与审美发展是幼儿个性形成的重要维度,自然材料以其原生态的形态、色彩与质感,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有助于唤醒其审美感知,滋养积极情感。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小班幼儿处于情感社会化初期,对自然的亲近感能满足其安全感需求,而自然材料的季节性变化可引发幼儿的共情体验。重要的是,要注意审美体验具有主体性,教师需尊重幼儿的独特表达,避免成人审美标准的直接介入,以保护其审美自主性。

例如,在秋季户外活动中,教师收集了不同形状的落叶与空白画板。活动开始,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落叶:“风吹过时,树叶在空中怎么动?它们的颜色像什么?”并且提议:“我们用落叶为大树妈妈做一件礼物吧。”引导幼儿运用胶水将落叶粘贴在画板上,随后教师对每个作品给予肯定。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将作品悬挂于树干,幼儿在观察与创作中感受自然色彩与形态之美,在情感共鸣中建立与自然的联结。

三、推动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自然材料的户外游戏为小班幼儿提供了互动合作的实践场域,有助于其习得交往规则,培养合作意识。教师作为游戏引导者,可通过创设合作性游戏任务,使幼儿体验合作的效能,理解“轮流”“等待”等社会规范。同时,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过渡阶段,材料使用中的冲突是其学习换位思考的契机,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表达需求与理解他人感受,可促进社会情感能力发展。

例如,在户外建构区,教师投放了长短不一的树枝与平整石块。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各自选取材料进行搭建。在此过程中,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学会分享与合作,逐步理解交往规则,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四、增强动作技能发展

动作技能发展是小班幼儿身体发展的核心目标,自然材料的多样性为幼儿提供了梯度化的动作练习机会,可促进大肌肉与精细动作的协调发展。动作发展理论指出,小班幼儿动作协调性与准确性较弱,需通过反复练习提升控制能力。自然材料的物理特性为幼儿提供了差异化动作挑战,例如,搬运石块锻炼上肢力量,捡拾树叶提升手指灵活性,追逐飘落的花瓣发展平衡能力。教师通过创设安全游戏环境,投放适配小班幼儿操作的材料,可使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自然发展动作技能,同时通过示范规范操作方式,帮助其形成正确动作模式。

结束语

自然材料在幼儿园户外游戏里有着无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它带着原生态的特质和开放的属性,与小班幼儿的发展需求十分契合,能从认知、情感、社会、动作等多个方面推动幼儿全面成长。教师通过引导他们观察、操作,能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事物的属性;在情感与审美上,自然材料能唤醒幼儿对美的感受,教师通过创设体验情境,可培育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他们合作、协商,能让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在动作技能方面,自然材料的多样性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练习机会,教师通过创设安全的环境,可帮助他们提升身体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刘晓霞 . 自然材料在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的运用现状研究[C]// 第五届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 2024:1-5.

[2] 谢佳钰. 自然材料在幼儿园户外游戏中的教育价值探索[C]// 第三届教育创新发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