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实施路径

作者

詹艺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台商区分校

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班级生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国家提出了明确的德育要求,强调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积极渗透德育思想,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从而塑造学生的正确行为准则。教师需要通过构建严密的班级管理制度,融入丰富的班级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巧设班级主题活动,传递德育价值理念

教师应当抓住高中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巧妙引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主题活动,打造生动直观的德育载体,增强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经历,关注学生展现出的思想动态,尝试引入具有时代特色的主题内容。教师应积极融入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如环保、诚信等问题,设计主题讨论班会,引入辩论赛、情景剧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展现自己对主题的认知,激发学生之间的道德思辨性。例如,教师开展“诚信友善”主题活动时,应组织学生开展诚信故事分享,设立班级互助天使等特色活动,让学生积极讲述自己所了解的诚信故事,分享友善诚信所具有的独特力量,激发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良好的行为准则。然后教师积极组织针对主题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畅谈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讲述所了解的道德规范,以及如何将价值观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让德育从活动瞬间逐步转化为常态坚持,从而有效巩固德育教学的实践效果。

二、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高中生已经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当积极赋予学生自主管理权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打造责任教育的实践活动场所。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建立班级的民主管理制度,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的公约,选举班级委员会成员,设计不同班级服务岗位,如学习委员、小组长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教师在制定规则时需要充分考虑并征求学生的意见,从而增强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对班级规则的强烈认同感。例如,班主任教师应积极明确班级各岗位的职责与义务,如纪律委员、环境督导员所应当负责的班级纪律和环境问题,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然后教师还应当实施定期轮换的轮岗制度,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体会管理者所承担的具体责任,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意识。

三、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拓展学生德育空间

教师除了在班级内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规范,以及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引导,还应当积极利用学校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组织开展课外德育实践主题活动,突破传统的校园边界局限,利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助力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能力。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引导学生关爱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督导等多种志愿活动,在社区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了解社会现象,践行社会公民责任,有效深化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然后教师需要积极记录学生的活动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客观的评价,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实践活动中的错误行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和谐共处的重要意义。

四、加强家校协同教育,共建德育成长环境

教师应当积极打造良好的家校协同环境,有效保障德育教学的实践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协同沟通,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数字平台,利用微信群发布亲子共读任务,引导亲子之间共同阅读经典名著,鼓励学生积极在班级内分享读后感,实现家庭教育的有效渗透。同时教师还应当邀请家长积极参与班级德育主题活动,共同策划亲子志愿活动,或是由具有专业知识的家长讲述生命理论知识、安全教育知识,打造个性化的德育课堂。同时教师还应当实施个性化的德育教学辅导,针对存在个体问题的学生,需要联合家长制定行为矫正计划,教师应定期进行家访跟踪,全面把握学生的成长动态。教师通过家校协同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部分学生的违纪率,提升家长对德育的支持意愿。

总而言之,新时代国家持续明确德育的首要地位,班主任教师需要结合高中生全面发展教育要求,加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渗透德育理念。教师应当改善班级管理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自主管理,开展课内课外的多样化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还需要利用家校协同的教育环境,增强学生在面对挫折时的抗挫能力,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

参考文献

[1] 蔡凤敏 . 浅谈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渗透 [J].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4(11):212-214.

[2] 刘锐 , 张卫卫 . 试论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措施 [J]. 新智慧 ,2024(2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