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无声育人
黄瑞冬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五云镇鸿翔小学 515422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将文化建设细化到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通过特色班级文化的微观投影,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支撑。为突破传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重形式轻文化、单向灌输、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教师应当围绕班级文化的情境浸润,注重真实的情境建设,延伸至社会价值引导。与此同时,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自主成长、自主探索和自主反馈也较为重要,能够影响学生的个体成长目标。
一、民主协商促共识,互动生成班规班纪
班规班纪是班级文化的显性基因,其生命力在于学生的认同与实践。传统的班规班纪往往由班主任主导制定,更侧重不许迟到、课堂上不准随意说话等禁止性条款,易引发学生的被动服从甚至逆反心理。教师要建设特色班级文化,应当突破传统的规则制定形式,让学生成为民主协商的一员,在多元对话中,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格局,让班规班纪从外在约束转向学生的内在共识。通过前期调研、平等协商和动态调整的过程,教师不仅能更加精准地对标学生的成长需求,也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理解规则的合理性。
比如,教师可以面向班级学生推送相关的阅读资源,如《手不是用来打人的》《一起玩,真开心》等,让学生自主提炼出友好相处、爱护公物、尊重他人等规则。在资源的系统整合中,学生还可以采用问题清单法,针对值日偷懒、作业抄袭和课间追逐打闹等问题,在班会上讨论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用这种体验反馈班规班纪的实践效果。由此,教师不仅能更贴近于学生的内心,也能在民主协商的互动中,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了解班规班纪存在的必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班会定期举行听证会,由学生分别陈述自己的提案,比如出现特殊情况导致迟到可以适当宽容、设立班级冷静角来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等,让学生成为班规班纪的制定者和补充者。
二、自主治理展新风,建设班级自管组织
班级管理的本质是追求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当在建设特色班级文化的过程中,打破单一的班干部管理模式,而是通过分层设岗、全员参与、动态轮换的机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学会责任担当、合作共处与问题解决。教师作为班级管理的辅助者,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管理任务,也在学生的管理出现问题时,为学生提供成长视角,通过换位思考、加强沟通等方式,解决班级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分歧,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自主治理能力。
例如,班主任可以通过班长、纪律委员、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和心理委员的职责设定,让班级内的同学五人为一组,每周轮值。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明确管理职责,更要建立服务意识,针对班级中存在的图书角书籍杂乱、班级同学劳动意识差等问题,轮值的自管组织可以向教师提出开展清洁技能大赛等建议,形成项目化治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仅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在担任不同职位时,学会沟通、协商与妥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依托班级的特色文化,通过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的岗位履职日志,并通过同伴互助留言的方式,让每个学生的独特价值都被看见。
三、服务奉献明职责,延伸社会实践场域
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要在校园内得以浸润,更应当延伸到社会中,与社会需求相对接,让学生从班级小主人成长为社会小公民,实现深层次的文化浸润。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建设的视角,与学生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合作,利用社区中志愿服务的契机,共同构建支持网络。教师都应当从不同主体的视角出发,收集对学生的实际反馈,从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拓展反思升华活动,让学生的奉献从实际行动变成长期的文化信仰。
譬如,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同学爱劳动的特色定制服务主题,在社区内开展垃圾分类、旧物改造等活动。在推广社会活动中,学生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等主体,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职业经验,包括与他人沟通时的原则、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等。在社会传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增长见闻,也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共同为社会的良性发展而服务。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梳理实践中的收获与感悟,实现情感层面的升华,让学生的服务与奉献从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并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通过环境的长期熏陶,让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展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路径。未来,教师还应当继续结合文化传承的视角,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主体,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班级的文化建设更具有沉浸式、互动式和趣味式的效果,滋养学生的精神体验。
参考文献
[1] 张秀君 . 浅谈新教育理念下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措施[J]. 新课程 ,2022,(38):222-223.
[2] 严铮 .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J]. 新课程 ,2021,(44):39.
[3] 林传 , 程翠香 . 创班级文化 促快乐成长——浅谈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J]. 新教师 ,2021,(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