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推进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育的有效途径

作者

王端容 董凌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摘要】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至关重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本文以广州市为例,深入剖析当前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的障碍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性人才培养策略,即“政策引领、产教融合、实践赋能和长效激励”四维一体模式。该模式以政策引导支持为依托,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强化实践环节赋能作用,构建长效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农业实用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通过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进一步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既能满足广州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需求,又能为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推进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与支撑。

关键词: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产教融合;人才配置;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路径。然而,目前人才短缺已制约着广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广州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7.3%,相对较低。此外,这些应用型技术人才还面临着年龄结构老龄化、技能水平不连续等多重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索和研究培养实用型农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一、广州市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分析

广州市政府在政策支持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为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颁布了《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为农村发展注入坚实的人才支持。为实现这一目标,广州设立了一系列专项计划,包括“农业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匠”。农业科技专家项目派遣具有丰富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帮助当地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特派员通过实地考察、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乡村工匠”计划是培养具有传统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乡村工匠。通过提供培训、财政支持和营销推广等措施,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工匠不仅能给农村带来经济效益,还能提升农村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通过实施专项计划,广州希望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综合振兴,实现城乡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广州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很明显。广州有6所提供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校,其中80%位于城市核心。相比之下,增城、从化等农业重区面临严重的教育短缺,空间分布不合理。这不仅剥夺了学生在农区附近的职业培训,而且扩大了城乡教育差距,阻碍了农业人才和产业的发展。

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度极低。2021年,只有12%的农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低参与度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学生缺少足够的实践和工作经验,职业前景受限。因此,促进企业参与,促进校企合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至关重要。

(二)主要问题

在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传统农业技术培训与智能农业和数字农村等新兴领域之间存在明显脱节。具体而言,传统农业技术培训主要侧重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而很少关注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也难以充分利用智慧农业和数字农村提供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农业和数字农村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智慧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智能和高效。数字农村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然而,由于传统农业技术培训与这些新兴领域之间缺乏联系,农民在掌握和应用这些新技术方面面临巨大困难,限制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了解决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有必要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一是加强智慧农业和数字农村相关课程建设,将现代农业技术纳入培训内容,使农民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在线培训和远程教育,以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便利性。此外,应加强与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将实际生产中的案例和经验纳入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缓解传统农业技术培训与智慧农业、数字农村等新兴领域不匹配的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效率。

学习的知识不符合农业的实际需要。在农业实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部分机构所开展的技术人员培训,大多数是针对当地政府所号召的领域进行的培训,并没有根据实用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的实际需要进行培训。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理论性的知识的教育,忽略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造成了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出现了偏差,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单一的培训内容给实用技术人员在学习的时候,出现了知识的狭隘、学习的时间过于短暂、学习内容与实际需要不符合的状况。在学习时,往往忽略了实践这一大需要。

由于缺乏职业吸引力,农业技术领域正面临严峻挑战。目前,该领域工人的工资仅为全市平均工资的65%,这导致了农业技术人员的大量流失,流失率超过40%。许多具有农业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士选择离开该行业,转而从事其他领域的职业。这种人才外流不仅阻碍了农业技术领域的发展,也对整个农业产业的创新和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提高农业技术岗位的薪酬水平,增强其职业吸引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存在一定滞后,未能及时将新兴技能纳入评审体系。例如,在农业领域,无人机植保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兴技能尚未得到正式认证和评估。因此,专业人员在这些领域的努力和成就无法得到评估和认可,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待遇水平。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职称评定体系需要更新和完善,以确保新兴技能得到公平的评估和认证。

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协同政策体系

人才链与服务链深度融合,在从化、南沙等地区试点实施“农村人才站”项目,旨在为农村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这些站点不仅提供技术培训,帮助农村人才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还提供企业孵化服务,为有兴趣在农村创业的人才提供指导和支持。此外,该站还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农村人才了解和利用各种政策资源促进农村发展。这一系列服务的提供,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支持下,使农村人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二)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为进一步推动“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学习德国的成功经验,通过企业与教育机构的深度合作,实现课程设计与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领导者合作,实施结合农业技术和数字管理的联合教育项目。企业提供一个真实的农场和一个数字管理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此外,公司的专家将参与课程规划和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公司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尖端的农业技术,还可以学习使用数字工具进行高效管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田间课堂”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当地特色资源,打造集教学、实训、就业为一体的综合平台。依托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实地培训相结合,构建完整的教学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实际的农业基地进行实地操作和实践,从而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此外,通过与园区企业的密切合作,我们还将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现从学习到就业的无缝衔接。完成学业后,学生可以直接在园区企业找到工作,并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这种全链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三)完善人才长效激励机制

职业发展路径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创造一系列创新的职业资格,如“农村技术经纪人”和“数字农业工程师”。这些新职业的创建将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为从业者开辟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为了进一步优化职业发展路径,还需要建立职称晋升和技能水平之间的相互认可机制。无论是在传统行业还是新兴领域,从业者都可以通过不断提高技能和专业知识来获得相应的职称和资格。他们不仅可以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还可以在行业中获得更高的认可和地位。农村技术经纪人可以在农村地区发挥关键作用,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还可以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销售农产品,从而增加收入。数字农业工程师可以在农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核心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效率。通过建立这些新的专业资格,建立职称晋升与技能水平的互认机制,可以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相关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严把农技人才供给质量,强化人岗匹配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技人才的需求已从“数量满足”转向“质量适配”,需通过全链条改革实现人才供给端精准提质与需求端高效衔接。实施“双证书”认证改革,打通人岗适配通道。“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贯通制度,将《农业技术员职业资格证书》核心模块嵌入学分体系,推行“课证融通”改革。通过供给侧激励,实施“农技人才培养质量奖补”,对专业与县域主导产业匹配度≥90%的院校,按毕业生本地就业人数给予3000元/人财政补贴。例如:江苏省对开设智慧农业专业的院校给予500万元/年的专项设备更新补助,促使专业对口率从41%提升至76%。通过需求侧引导,推行“技术岗强制持证”制度:县域涉农企业申报产业化项目时,需证明技术岗持证率≥70%。山东省寿光市实施该政策后,企业主动参与校企课程开发数量增长210%。构建智能监测系统,开发“农技人才供需匹配监测平台”,实时抓取院校培养数据(课程更新率、设备使用时长)、产业需求数据(岗位招聘技能要求、薪资波动)、政策执行数据(补贴发放效率、资格认证覆盖率)。

(五)开展农技人才需求调查,确保供需对接

为精准把握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技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需建立科学系统的需求调查机制,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深入了解各地种植业、畜牧业发展情况及特色产业发展定位,了解优势产业布局情况、发展现状、长远规划等,及时梳理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方面的规划、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掌握农牧民和农机手的实际需要。在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精准确定工作切入点,制定个性化工作方案。

三、实践案例与经验启示

对农业选种、繁殖、培育、采摘、运输和加工等环节生产、检测企业生产骨干进行技术培训、专题培训。在广州白云区,由当地政府主导,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及当地农业合作社携手合作,共同打造了一个提升农民数字技能的培训项目。通过设置“农产品现场营销”和“智能农业机械操作”等课程,学员们不仅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还能学习如何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农产品推广,从而提升销售效率。该课程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内容覆盖了从农产品种植、管理到营销的整个流程。在学习期间,学员们有机会接触并学习操作和维护最新智能农业机械设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课程还着重讲解了直播营销的重要性,并教授学员如何利用直播平台展示农产品,吸引更多消费者。

经过系统培训,学员的就业率达到了92%。这表明,绝大多数参与培训的农民在课程结束后成功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或利用所学技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实现了收入的显著增长。这一成就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也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培训项目的成功,得益于其科学且实用的课程设置,还得益于多方合作的模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提供了专业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地方农业合作社提供了实习基地和就业机会,政府则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这种多方合作模式为其他地区类似培训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结论与建议

为培养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需要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构建多方协同参与的生态系统。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制定详细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分类与评价标准,明确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子领域的能力划分和界定。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和识别各类农业技术人才的技能水平,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参考。其次,设立市级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基金,专门支持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此外,推进“广深农业科技走廊”建设也至关重要。该走廊将连接广州和深圳两大城市,实现大湾区内农业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这个平台,农业技术人才可以更好地交流合作,共同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综上所述,广州市通过制定分类评价标准、设立发展基金、推进技术走廊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培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晓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科技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6):284-286.

2.梁雪筠.阿勒泰地区农机推广部门近两年的特色做法及取得的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2):76-78

3.广州市农业农村局. 广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Z]. 2022.

4.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农业领域的应用[R]. 2020.

课题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2GZGJ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