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育锻炼能力为核心的中小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新框架探索
徐琛
靖江市外国语龙馨园学校 214500
一、重构评价理念:从“健康认知”转向“锻炼能力”导向
传统健康素养评价长期受“知识—态度—行为”(KAP)模型影响,侧重测量学生对营养、疾病预防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结果难以预测实际健康行为,新框架主张以“体育锻炼能力”为核心,强调“能动性”与“实践性”,将评价重心从“知道什么”转向“能做什么”,这里的“能力”指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更包括锻炼计划制定、运动强度监控、运动风险规避、团队协作与坚持性等综合表现,比如学生能说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建议,更能自主制定并执行个性化锻炼计划,合理选择运动项目,科学安排锻炼强度与频率,体现出真实的健康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导向的评价,更贴近健康素养的本质— —即个体获取、理解、评估和应用健康信息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二、构建三维评价结构:知识理解、行为表现与能力发展
新框架构建“知识理解—行为表现—能力发展”三位一体的评价结构,实现多维度、全过程的综合测评。
(一)知识理解
“知识理解”维度聚焦学生对体育锻炼相关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涵盖运动生理基础(如心率变化、能量消耗与恢复机制)、锻炼基本原则(如循序渐进、超量恢复、个体差异)、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合理营养与休息等内容,评价关注知识的记忆,更强调理解与应用能力,可标准化测试、健康知识竞赛、绘制“运动与身体”概念图、撰写健康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评估,确保学生具备科学锻炼的认知基础,为健康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二)行为表现
“行为表现”维度重点评估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实际参与情况,包括每周锻炼频率、单次锻炼时长、运动强度(中高强度为主)及行为持续性,采用“锻炼日志”由学生自主记录,“运动手环”或“智能手表”采集步数、心率、活动分钟数等客观数据,并结合体育教师课堂观察与体育课出勤情况,实现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比如统计学生每周达到“每天 60 分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天数,真实反映其锻炼习惯的养成水平。
(三)能力发展
“能力发展”作为核心维度,聚焦学生将健康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涵盖锻炼计划制定、运动强度自我监控、突发问题应对、团队协作与坚持性等高阶素养,可情境模拟任务进行测评,如“设计一份雨天居家锻炼方案”“根据运动手环心率数据调整跑步节奏”“在篮球比赛中协调队友分工”等,此类任务强调真实情境中的决策、执行与反思,体现学生自主管理健康的能力,是健康素养深度发展的关键标志。
三、创新评价方法:融合量化数据与质性观察
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新框架倡导多元评价方法的深度融合,突破单一纸笔测试的局限,在量化评估方面,广泛引入智能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运动手表),实时采集学生的心率变化、步数、活动时长、能量消耗及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累计时间等客观生理数据,显著提升行为表现评价的科学性与可信度,在质性评价方面,建立“体育学习成长档案袋”,系统收集学生自主制定的周 / 月锻炼计划、每日运动日志、创意项目成果(如自编健身操视频、运动营养搭配表)、小组合作中的同伴互评以及教师的过程性评语,完整呈现其能力发展的动态轨迹,此外设计“健康挑战任务”作为综合测评载体,如“21 天锻炼习惯打卡行动”“班级阳光体育方案设计与实施”“校园健康宣传周组织”等,在真实、复杂的项目情境中全面评估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问题解决策略与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客观数据与主观表现、量化结果与过程记录的有机结合,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发展性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真正服务于学生健康素养的持续提升。
四、强化评价应用:促进教学改进与个体发展
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诊断,更在于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持续发展,新框架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应用与增值功能,教师应基于“知识理解—行为表现—能力发展”三维数据,进行精准分析,识别学生个体在健康认知、锻炼习惯或实践能力方面的优势与短板,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干预,比如对健康知识掌握扎实但日常锻炼参与度低的学生,可榜样引领、目标设定与家校协同,增强其锻炼动机与行为坚持性;对运动技能突出但缺乏科学训练规划的学生,则引导其学习制定周期性锻炼计划,掌握心率监控与疲劳恢复方法,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层面可将评价结果有机融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立“健康之星”“阳光锻炼达人”“健康规划小能手”等多元荣誉称号,开展健康成果展示活动,营造崇尚运动、主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区域教育部门可汇总分析评价数据,了解学生群体健康素养的整体水平与发展趋势,为优化体育课程设置、调整健康教育内容、配置体育资源及制定科学的健康促进政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实证依据,推动健康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实现育人质量的整体提升。
五、保障实施条件:协同推进评价落地
新框架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多方主体的协同推进与资源整合,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出台配套政策文件,明确将健康素养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体系,规定评价的基本标准、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为基层学校提供制度支持,学校作为实施主体,需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在评价工具设计、数据采集分析、结果反馈应用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完善校内体育设施与健康监测设备,保障评价的顺利开展,家庭是学生课外锻炼的主要场所,家长应积极配合,协助记录学生周末及假期的锻炼情况,参与健康打卡、家庭运动日等活动,形成家校联动、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技术企业可发挥技术优势,开发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界面友好、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机制健全的智能化健康管理平台,支持运动数据自动采集、可视化呈现与个性化反馈,提升评价的效率与科学性,此外,社区、医疗机构、体育组织等社会力量也可参与提供资源支持与专业指导,唯有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责、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整合政策、人力、技术与文化资源,才能确保以体育锻炼能力为核心的健康素养评价新框架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长效价值。
结论
以体育锻炼能力为核心的健康素养评价新框架,突破了传统“重知轻行”的局限,构建了知识、行为与能力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该框架有助于科学评估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更能反向引导体育教学从“技能训练”走向“素养培育”,切实提升中小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意愿与能力,为培养终身健康生活方式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章鑫缘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素养的生成机理研究 [J]. 青少年体育 , 2022(2).
[2] 饶称意 , 丁领 .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与健康教材体系构建 [J]. 冰雪 体育创新研究 , 20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