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打破“次元壁”:幼儿园沉浸式绘本表演探索

作者

刘缓

武进区马杭幼儿园 ​213162​

摘要:在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传统绘本教学存在互动性不足、体验感单一等问题。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游戏化学习理念,提出将沉浸式戏剧表演融入幼儿园绘本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创设角色扮演情境、搭建多感官互动场景、设计开放式表演环节等方式,使幼儿能够全身心投入故事情境。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促进其对绘本内容的深度理解,同时培养了语言表达、社交协作等综合能力。教师反馈显示,沉浸式表演活动明显提升了教学互动质量,幼儿在角色代入过程中展现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研究为创新绘本教学方法提供了可行路径,建议未来进一步探索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适应性策略,并加强家园共育方面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沉浸式绘本表演;幼儿园教育;次元壁;绘本教学;角色扮演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当前幼儿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提升传统绘本教学的效果。传统的绘本教学方式虽然能帮助幼儿接触故事,但这种单向的传授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幼儿往往被动接受内容,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导致对故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同时,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幼儿的学习需要更多感官参与和互动体验。

近年来,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正在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沉浸式戏剧表演。这种方式通过角色扮演、场景重现等手段,让幼儿能够"进入"故事世界,与绘本内容产生深度互动。例如西安等地开展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就证明,当孩子们亲身参与戏剧表演时,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都会显著提升。这种打破"次元壁"的教学方法,将平面的绘本内容转化为立体的体验,为幼儿创造了更丰富的学习环境。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旨在探索将沉浸式表演应用于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具体方法。研究试图回答几个关键问题:如何设计适合幼儿参与的沉浸式表演活动?这种教学方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幼儿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环节?通过系统考察这些问题,研究希望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让绘本教学从单一的讲述转变为多感官参与的沉浸式体验,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沉浸式绘本表演的理论基础

2.1 沉浸式学习理论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沉浸式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创设真实或仿真的情境,让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其中,在互动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这一理论源自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主动构建的。对于幼儿教育而言,沉浸式体验尤为适合,因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主要依靠具体形象和亲身体验。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沉浸式学习通常表现为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可参与的戏剧场景或游戏情境。以绘本教学为例,传统方式往往是教师单向讲述故事,而沉浸式方法则会让幼儿扮演故事角色、复现场景,甚至改编情节。例如西安校园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儿童通过参与《劝学三迁》等戏剧表演,不仅理解了故事内涵,还能将尊师重道等价值观内化为行为准则。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幼儿"做中学"的特点,能有效调动其多感官参与。

应用沉浸式学习理论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首先是情境的真实性,要尽可能还原绘本中的物理环境和情感氛围,如使用道具搭建故事场景;其次是参与的主动性,教师应设计开放式问题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而非简单模仿固定剧本;最后是经验的联结性,要将表演体验与幼儿日常生活相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实践表明,当幼儿能通过角色对话、动作模仿等方式"成为"故事人物时,他们对情节的理解和记忆都会显著加深。

将沉浸式理论应用于绘本教学时,还需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更适合简单的角色对话和动作模仿,中大班则可逐步增加情节改编和即兴创作。这种分层设计既保证了活动的趣味性,又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目前已有幼儿园尝试将传统绘本《疯狂电脑城》改编为沉浸式戏剧,通过实体化呈现数字角色,帮助幼儿跨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这种创新做法充分体现了沉浸式学习的优势。

2.2 绘本表演的教育价值与心理机制

绘本表演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时,他们需要理解故事情节、记忆角色对话并组织语言表达,这一过程能够有效促进语言能力和记忆力的发展。同时,通过将平面的绘本内容转化为立体的表演,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和全面。例如在表演《劝学三迁》时,幼儿不仅能记住故事大意,更能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在心理机制层面,绘本表演通过三种主要方式促进幼儿学习:首先是情感代入机制,当幼儿穿上角色服装、使用道具时,会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这种情感投入能显著提升学习动机。其次是具身认知机制,幼儿通过肢体动作、表情变化等身体体验来理解抽象概念,比如用张开双臂的动作表现"勇敢",这种身体记忆比单纯听讲更加深刻。最后是社会互动机制,在合作表演中,幼儿需要协商角色分工、配合情节发展,这种互动过程能培养同理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从教育实践来看,绘本表演特别适合幼儿的思维特点。3-6岁儿童正处于"泛灵论"阶段,他们容易将无生命物体拟人化,这种心理特点使得绘本角色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和喜爱。同时,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而表演活动中的场景变换、角色转换正好符合他们喜欢变化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服装道具、夸张的表情动作来增强表演效果,比如用一块蓝布代表大海,用不同颜色的帽子区分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绘本表演不仅对幼儿个体发展有益,还能改善班级整体氛围。当所有幼儿都参与到同一个故事世界时,会形成共同的经验和话题,这有助于增强集体归属感。此外,表演过程中的即兴创作环节还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比如让幼儿设想故事的不同结局,这种开放性活动没有标准答案,能有效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幼儿园沉浸式绘本表演的实践探索

3.1 沉浸式绘本表演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沉浸式绘本表演的实施需要基于幼儿年龄特点与绘本内容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应选择情节简单、角色鲜明的绘本作为素材,如《三只小猪》这类角色特征明显、冲突清晰的故事。同时,需根据班级空间条件布置表演区域,运用简易道具如头饰、背景板等构建故事场景,增强环境代入感。例如可用纸箱搭建"小猪房子",用绿色布料模拟草地,通过多感官刺激帮助幼儿进入情境。

在活动设计层面,要采用分层引导策略。对小班幼儿,重点设计模仿性表演,如模仿动物叫声、重复简单对话;中班可增加角色互换环节,引导幼儿理解不同角色的心理;大班则可融入即兴创作,鼓励幼儿改编故事结局或新增角色。每次活动时长控制在15-25分钟为宜,通过"热身-表演-分享"三段式结构保持幼儿注意力。热身环节可用音乐律动或手指谣导入故事氛围;表演环节要预留足够时间让每个幼儿参与;分享环节则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表达感受。

教师指导策略是实施关键。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扮演双重角色:既是组织者,通过开放式提问如"如果你是小红帽会怎么办"引导思考;又是参与者,适时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要避免过度干预,当幼儿出现创意表现时应及时肯定,如幼儿为故事添加新情节时,可用"这个主意真有趣"等语言强化其自信心。同时注意观察个体差异,对内向幼儿采用结对表演等方式逐步引导参与。

家园协同能延伸活动效果。教师可设计简单的亲子任务单,如让家长记录孩子复述表演故事的情况,或在家庭中延续角色对话。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定期举办"绘本剧场日",邀请家长观看幼儿表演,既能展示教学成果,也能促进家长理解沉浸式教学的价值。实践中发现,这种家园联动方式能显著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现欲望。

活动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观察。教师可通过记录表追踪幼儿在语言表达、情感投入、社交互动等方面的表现,重点关注其进步而非完美演绎。例如某个原本害羞的幼儿从旁观到尝试小声对话,这种细微变化更值得关注。同时要定期轮换绘本主题,保持活动新鲜感,避免幼儿因重复表演产生倦怠。通过持续优化活动设计,使沉浸式表演真正成为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

3.2 具体案例分析:以《XX绘本》为例

以经典绘本《三只小猪》为例,具体说明沉浸式表演在幼儿园的实施过程与成效。活动前期,教师根据该绘本角色少、冲突明确的特点,用纸箱、布料等简易材料搭建了"草屋""木屋""砖屋"三个场景区域,并准备了狼和小猪的头饰。活动开始时,教师用"呼呼呼"模仿风声引入情境,幼儿通过抽签选择角色,自然地形成了表演小组。

在表演环节,教师采用分层指导策略:小班幼儿主要模仿小猪建房子的动作和简单对话;中班增加角色互换,让幼儿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大班则鼓励改编故事,如设想"如果狼改过自新会怎样"。活动中特别设置了"危机解决"环节,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小猪们如何应对危险",引导幼儿思考安全问题。通过身体动作(如蜷缩表现害怕)、语言表达(小猪间的求助对话)等多感官参与,幼儿对"勤劳智慧战胜危险"的主题理解更加深刻。

实践中观察到三个典型表现:语言发展方面,内向的幼儿在角色面具的"保护"下主动说出完整句子;社会性发展方面,孩子们自发协商角色分工,出现"你当猪二哥,我来帮你运砖"等合作行为;想象力方面,有幼儿提议"给狼一次改正机会",新增了"狼帮忙修房子"的情节。这些表现印证了沉浸式活动对幼儿综合能力的促进作用。

活动延伸环节,教师将表演照片制成"故事地图",让幼儿按图复述情节;家庭任务单则建议家长与孩子用积木搭建不同材质的房子,深化对故事主题的理解。这种多形式的后续拓展,有效巩固了幼儿的学习成果。通过该案例可见,经典绘本经过沉浸式改编后,能激发幼儿更主动的参与和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特别适合幼儿园阶段的故事教学。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验证,证实了沉浸式绘本表演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积极效果。该模式有效突破了传统绘本教学的单向传递局限,通过角色代入、场景构建和互动体验,显著提升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与理解深度。实践观察发现,幼儿在表演活动中展现出更强的语言表达意愿、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更主动的合作行为,特别是在改编故事情节时表现出令人惊喜的创造力。教师反馈也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明显改善了师幼互动质量,使教学过程更具活力。

从实施层面来看,成功的沉浸式绘本表演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要素:一是选择角色鲜明、情节简单的适龄绘本;二是创设能调动多感官参与的表演环境;三是采用分层引导策略,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家园协同的延伸活动设计进一步巩固了学习效果,使绘本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活动评价应注重幼儿的参与过程而非表演结果,关注其情感体验与能力发展的细微变化。

参考文献

[1] 胡溢兰.幼儿园绘本阅读与音乐剧表演融合的实施探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5年第1期078-081,共4页

[2] 梁大丽.幼儿园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教育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年第14期27-29,共3页

[3] 魏玉欣.沉浸式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J].《世界儿童》,2024年第1期65-67,共3页

[4] 杨依帆.表演游戏:幼儿园绘本教学发展的重要策略[J].《求知导刊》,2024年第5期125-127,共3页

[5] 颜瑶卿.沉浸户外 戏润心灵--记“指向人格培养的幼儿园沉浸式户外戏剧游戏”研修[J].《动漫界(幼教365)》,2024年第12期53-56,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