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玉米种植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技术分析
胡海侠
德州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摘要:本文聚焦高产优质玉米种植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技术。详细阐述了从播种前的土地准备、品种选择,到种植过程中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的精细化与标准化操作要点。分析了这些技术对玉米产量和品质提升的重要作用,指出实施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玉米抗逆性。同时,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玉米种植户提供科学、系统的技术参考,推动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产优质玉米;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管理;种植技术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人口增长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对玉米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玉米种植方式在产量和品质提升上存在一定局限,而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够精准把握玉米生长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学调控,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深入分析高产优质玉米种植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播种前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
1.1 土地选择与整理
土地是玉米生长的基础,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排灌方便的地块至关重要。在播种前,需进行精细的土地整理。首先,清除田间杂草、残茬等杂物,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源。然后,进行深耕,深度一般在 25 - 30 厘米,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耕后及时耙耢,使土壤细碎、平整,为玉米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1.2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种植制度等因素,选择适宜的高产优质玉米品种。优先选择经过审定、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品种[1]。同时,要考虑品种的生育期,确保在当地的无霜期内能够正常成熟。例如,在北方春玉米区,可选择生育期较长、产量潜力高的品种;在南方夏玉米区,则应选择生育期适中、耐密性好的品种。
1.3 种子处理
为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能力,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处理。首先,进行晒种,选择晴天将种子摊晒 2 - 3 天,可促进种子后熟,增强种子活力。然后,进行种子包衣,选用含有杀虫剂、杀菌剂和微量元素的种衣剂进行包衣,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同时为种子提供必要的养分。
2种植过程中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
2.1 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栽培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来说,紧凑型品种每亩种植密度可在 4500 - 5500 株,半紧凑型品种每亩种植密度在 4000 - 4500 株,平展型品种每亩种植密度在 3500 - 4000 株。通过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提高群体产量。
2.2 科学施肥
玉米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科学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 2000 - 3000 公斤、尿素 10 - 15 公斤、过磷酸钙 30 - 40 公斤、氯化钾 10 - 15 公斤。追肥应根据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需肥特点进行,一般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进行追肥。拔节期每亩追施尿素 10 - 15 公斤,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 20 - 25 公斤,灌浆期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当追施少量尿素或磷酸二氢钾[2]。
2.3 水分管理
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播种初期至幼苗出土阶段,土壤湿度需维持在适宜水平,以促进种子顺利萌发和幼苗健康生长。当玉米进入茎秆伸长至雄穗抽出这一关键发育期时,必须确保水分供给充足,此时缺水会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在籽粒充实期,适当的水分条件有助于提升玉米籽粒的饱满度。此外,田间排水管理同样重要,要防止积水导致根部缺氧而抑制植株生长。
2.4 中耕除草
定期进行土壤耕作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通气性,还有助于玉米根系发育。通过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可有效避免杂草与作物争夺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和阳光资源。建议在三个关键时期实施耕作除草:幼苗期实施浅耕(3-5厘米深度);茎秆伸长期进行深耕(10-15厘米深度);大喇叭口期结合施肥实施中耕并培土,此举还能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
3病虫害防治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
3.1 农业防治
栽培管理是病虫害防控的首要环节。采取科学的轮作制度(如玉米与豆科作物交替种植)、优化种植模式以及保持田间卫生,都能显著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3]。例如,玉米与大豆、花生等作物轮作,可有效减轻玉米螟、大斑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残体,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场所。
3.2 物理防治
通过害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采用物理方法高效诱杀。在田间布设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有效诱捕玉米螟、粘虫等趋光性害虫;利用糖醋液(配比3:1:6的糖、醋、水)悬挂诱杀果蝇等趋化性害虫。同时,可辅以色板(黄板、蓝板)诱杀蚜虫、蓟马等小型害虫。物理防治绿色环保,不产生抗药性,但需定期清理诱集装置,确保防治效果。结合虫情监测,精准调整灯具和诱剂布局,提升防控效率。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释放有益生物等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例如,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利用芽孢杆菌防治玉米大斑病等。
3.4 化学防治
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控制。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科学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例如,防治玉米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防治玉米大斑病可选用多菌灵、百菌清等药剂。
4收获与储存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
4.1 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保证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一般在玉米乳线消失、黑层出现时进行收获,此时玉米的千粒重最高,品质最好。过早收获,玉米籽粒不饱满,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晚收获,玉米易遭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害,导致产量损失。
4.2 干燥处理
收获后的玉米含水量较高,需及时进行干燥处理,降低含水量,防止霉变和虫害。可采用自然晾晒或机械烘干的方法进行干燥处理。自然晾晒时,要选择通风良好的场地,将玉米摊薄晾晒,并经常翻动;机械烘干时,要控制好烘干温度和时间,避免玉米籽粒受损。
4.3 储存管理
储存玉米时,要选择干燥、通风、防潮的仓库,并进行消毒处理。将干燥后的玉米装入麻袋或编织袋中,码放整齐,避免挤压。同时,要定期检查玉米的储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结束语
高产优质玉米种植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技术涵盖了玉米生长的各个环节,从播种前的准备到收获后的储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操作和科学管理。通过实施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技术,能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玉米的市场竞争力。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民对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技术的认识不足、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等。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推动高产优质玉米种植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廷珍.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优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1):73+75.
[2]杨春雪,鲁学文,孙占勇.青贮玉米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最佳施肥时期、次数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01):32-35.
[3]张树芳.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5,(03):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