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路径研究

作者

赵金金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实验学校 河北省邯郸市 0566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承担着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结构编排,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有机结合,其中传统文化元素占比达 35% 以上。然而,当前教学中存在传统文化教育碎片化、表层化等问题,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研究旨在构建系统化的传统文化融入路径,解决教学实践中“重知识轻体验”“重形式轻内涵”的痛点。

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解析

(一)显性文化元素分布

1. 经典诗文 :教材收录古诗 112 首、文言文 16 篇,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等经典。如一年级上册《对韵歌》改编自《声律启蒙》,通过“云对雨,雪对风”的韵律训练,渗透自然哲学与审美教育。

2. 历史故事 :选编《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 32 篇历史典故,以人物事迹传递智慧与品德。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通过武松打虎情节展现英雄气概与侠义精神。

3. 民俗文化 :设置“传统节日”专题单元,介绍春节、清明、端午等习俗的起源与内涵。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结合“蔡伦改进造纸术”史实,阐释科技对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

(二)隐性文化元素渗透

1. 价值观传递 :通过《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传递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杨氏之子》体现的机智应答,蕴含儒家“敏而好学”的治学态度。

2. 美学熏陶 :教材插图融入传统艺术元素,如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单元采用敦煌壁画风格,展现多元文化融合之美。

3. 语言规范 :强调平仄对仗、用典修辞等传统语言艺术,如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通过“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象组合,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传统文化融入的实践路径

(一)诵读经典:构建语言积累体系

1. 分层诵读设计 :低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为主,通过“跟读—指读—背诵”三阶训练,培养语感;中高年级引入《论语》《孟子》选段,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例如,教学《论语·学而》时,设计“孔子说”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用现代语转述“有朋自远方来”的内涵。

2. 跨学科整合 :将古诗诵读与音乐、美术课程结合。如学习《春晓》时,配乐朗诵并绘制“花落知多少”场景画,实现“诗画乐”三重感知。

(二)情境创设:激活文化体验

1. 生活化情境 :教学《慈母情深》时,布置“为父母做一件事”实践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写信、捶背等行动表达感恩,将文本中的孝道思想转化为具体行为。

2. 技术赋能情境 :利用VR 技术还原《圆明园的毁灭》历史场景,通过3D建模展示“万园之园”的辉煌与焚毁后的残破,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与民族责任感。

(三)实践体验:深化文化认知

1. 非遗技艺传承 :开设“剪纸工作坊”“书法社团”等校本课程。例如,教学一年级《剪窗花》后,组织学生用红纸剪制“福”字,体验民间艺术的对称美与吉祥寓意。

2. 戏剧表演创新 :将《将相和》《草船借箭》改编为课本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和为贵”“智取胜”的文化智慧。其中我校五年级学生排演的《将相和》,获县级经典诵读比赛一等奖。

(四)校本课程开发:构建系统化传承体系

1. 主题式课程设计 :开发“节气文化”“汉字溯源”等专题课程。如“清明”单元整合杜牧《清明》诗、青团制作、扫墓礼仪等内容,形成“文学—生活—伦理”三维课程结构。

2. 家校协同机制 :通过“亲子共读经典”“家庭文化日”等活动,将课堂延伸至家庭。如我校实施的“21 天传统文化打卡”计划,要求家长每日与孩子共读15 分钟古籍,覆盖率达 92% 。

四、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1. 语言能力 :实验班学生古诗文背诵量较对照班增加 40% ,作文中传统文化元素引用率提高 35% 。

2. 文化认同 :调查显示, 91% 的学生能准确说出三个以上传统节日的习俗起源,较实施前提升28 个百分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

1. 教学能力 :参与研究的教师有好几位在获县市级传统文化教学比赛中取得奖项,并发表相关论文若干篇。

2. 文化素养 :通过专题培训,教师传统文化知识面得到广泛拓展。

(三)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1. 资源开发不均衡 :农村学校因师资、设备限制,实践类活动开展率严重不足,需加强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2. 评价机制缺失 :现行考试体系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占比仅 15% ,建议

增加“文化理解与运用”专项测评。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的“诵读—情境—实践—课程”四维路径,在部编版教材教学中验证了传统文化融入的有效性。未来需进一步探索: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利用 AI 技术构建“传统文化知识图谱”,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

跨区域协作机制 :建立“传统文化教学联盟”,促进城乡学校资源共享。

国际传播视角 :将《论语》选读、中国节日等纳入对外汉语教学,助力中华文化全球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