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作者

张振猛

华电陕西能源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071000

摘要:新经济时代推动能源企业管理向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方向变革。本文以华电陕西能源公司为例,构建“技术-组织-风险”分析框架,探索智慧管理、创新生态与绿色战略的实施路径,并研究思政工作与企业管理的融合机制。研究表明,通过优化技术应用、创新制度设计及强化社会责任,企业可有效协调生产与管理的矛盾。研究提出的协同演化模型,为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党建引领下的治理效能提升指明实践方向。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思政党建;战略

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背景下,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达1.7万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380%。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提高至20%。在此背景下,传统能源企业的管理转型着生产刚性与管理柔性之间的矛盾、技术迭代与组织惯性之间的矛盾、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等三重矛盾。因此,加强对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策略,提出具有行业特性的管理升级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特征

1.1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地位

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呈现技术渗透与流程再造双重特征。在智能化运维领域,本公司部署的SCADA系统可实现设备数据采集频率由小时级提升至秒级,故障识别准确率从82%提高至93%。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使设备预测性维护覆盖率从45%扩展至78%,设备非计划停运时间减少62%。组织架构层面,建立了“前中后台”敏捷型组织,决策响应速度与跨部门协作效率大大提升。但数字化进程面临数据孤岛问题,现有系统间数据互通率仅为68%,成为制约管理效能提升的关键瓶颈。

1.2 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要素配置呈现“研发投入-人才储备-制度保障”的三角结构。近五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人才结构方面,组建跨专业创新团队,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从15%提升至28%。制度创新方面,实施项目制管理和里程碑考核,技术成果转化周期由18个月压缩至10个月。但在创新激励机制上,现有科研成果收益分配比例低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平均水平,导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逐渐增多。

1.3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

ESG管理框架下构建“环境绩效-社区关系-治理结构”评价体系。碳排放强度指标纳入部门KPI考核后,2022年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8.7%。社区共建方面,在榆林地区实施的“绿电惠民”工程覆盖23个行政村,户均年用电成本降低了120元。治理结构优化方面,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重大事项决策中ESG因素考量权重从10%提升至35%。但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仍不完善,供应商ESG合规率仅为72%,存在供应链风险传导隐患。

2.当前企业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传统管理思维与新型经济形态的冲突

组织结构刚性化导致市场响应滞后。通过对比分析显示,传统金字塔式架构决策链条包含5个层级,平均决策周期为7个工作日,而扁平化架构可将决策效率提升40%。如在延安热电项目招标中,传统审批流程导致错过政策窗口期,直接损失预算收益上百万元。管理人员数字化素养调查表明,45岁以上管理者中仅32%能熟练使用BI分析工具,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

2.2 人才结构优化与组织变革的迫切需求

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新能源业务领域人才缺口达37%,特别是储能技术、碳资产管理等专业岗位匹配度不足65%。年龄结构方面,80后管理人员占比41%,但90后梯队培养进度仅完成规划目标的58%。培训体系评估显示,年均人均培训时长42小时,但数字化转型专项培训占比不足15%,难以满足技术升级需求。

2.3 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滞后性

新型风险呈现跨领域传导特征。网络安全审计发现,关键信息系统防护等级达三级标准的仅占63%,2022年遭受网络攻击次数同比增加45%。供应链风险方面,单一供应商依赖度超过50%的物资品类仍有12类,疫情期间因此导致的断供风险概率升高至18%。法律合规领域,新能源项目用地审批违规风险点识别率仅为73%,存在监管处罚隐患。

3.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战略方向

3.1以数字化转型重构管理效能体系

新经济时代下,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已从技术工具升级演变为系统性管理革命。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全球领先能源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可使运营成本降低15%-25%,事故率下降30%以上。这一转型要求企业构建“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新型管理模式,将物联网传感器、数字孪生技术深度嵌入油气勘探、电网调度等核心业务场景。

3.2 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创新链条。可以与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进而攻克技术难题形成专利。创新文化建设方面,设立年度创新基金,员工提案采纳实施率从25%提升至43%。但需解决创新资源配置问题,现有研发资金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足20%,制约原创技术突破。

3.3 深化绿色发展战略实施

"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企业正从资源依赖型向生态价值型转变。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数据显示,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已连续三年突破5000亿美元,预示着能源产业结构性变革加速。这要求企业建立涵盖清洁能源开发、碳资产管理、环境社会治理(ESG)的立体化发展体系。

4.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与思政党建的融合策略

4.1 构建党建引领的数字化治理框架

建立数据驱动的党建嵌入机制,将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数字化治理体系。开发智能化党建管理平台,通过算法模型监测党组织在战略决策、风险防控、资源配置等环节的效能,动态调整其参与治理的权责清单。构建“红色数据中台”,整合党员、组织生活、思想动态等数据,形成党建质量评估指数并与企业经营指标映射。

4.2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传导机制

设计价值观要素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接口,将 24 字核心价值观分解为可量化考核的管理指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构建“德能勤绩廉”五维评价模型,将“敬业”“诚信”等量化为岗位胜任力标准,占比不低于绩效考核 30%。建立价值观冲突预警系统,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员工思想数据,识别偏差并干预。在供应链管理中嵌入 ESG - 价值观双维度评估体系,将合作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准入标准,权重提至 40%,实现价值观从理念到实践的传导。

4.3 打造动态演进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构建“党建 + 创新”双螺旋驱动机制,建立党组织主导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设立红色创新基金支持核心技术攻关,要求党员在重点研发团队骨干占比不低于 60%。完善“政治引领 - 技术突破 - 产业转化”创新链条,融合党性教育与技术培训,开发全周期思政模块。建立跨界协同创新平台,党组织牵头链接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形成政产学研用共同体。实施创新成果红色认证制度,对社会效益显著的技术突破给予政策倾斜,激发党建引领的创新活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结论

企业管理转型是数字技术驱动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动态调整过程。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创新生态加速技术转化,绿色战略推动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聚焦数据整合、人才培养及风险防控,打破传统管理瓶颈。通过党建与数字化治理的深度融合,构建价值观传导与协同创新机制,可转化组织优势为治理效能。既支撑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管理的制度创新,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郭晓庆.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大众投资指南,2020,(14):78-79.

[1]何明宇.企业管理工作在新经济环境下的发展方向[J].中国集体经济,2025,(05):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