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的推进困境与突破路径

作者

张军江

东镇中学校 043801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核心动力,《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 “以技术赋能教育,缩小区域、校际、群体间的教育差距”。高中阶段作为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信息技术课程(如粤教版选择性必修 2《网络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网络素养、数字化思维的重要使命。然而,在高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硬件资源分配不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差异、学生数字化学习条件分化等问题,成为制约教育公平的突出瓶颈。本文结合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 2《网络基础》的教学实际,探究教育公平的推进困境与突破路径,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公平的融合发展提供思路。

一、高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的推进困境

(一)区域与校际的硬件资源失衡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硬件资源,但我国不同区域、校际的硬件配置存在显著落差。以《网络基础》“局域网组建”“网络设备配置” 等实践内容为例:经济发达城市的高中,不仅配备了现代化网络实验室(每组学生可操作交换机、路由器、网线等设备),还引入虚拟仿真平台模拟复杂网络拓扑搭建;而偏远县域高中因资金有限,仅存少量陈旧路由器,甚至无专用网络实验室,学生只能通过 PPT “观摩” 网络组建流程,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区域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公平性受冲击。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差异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直接实施者,其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于《网络基础》中 “TCP/IP 协议”“OSI 参考模型” 等抽象概念,信息化能力强的教师会用动画软件动态演示 “数据封装与传输”,或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开展 “协议角色扮演”;但部分教师(尤其是薄弱校、年长教师)仍依赖 “讲授 + 板书”,学生理解困难,不同班级、学校的学生获得的学习体验与知识建构机会差距明显。

(三)学生数字化学习素养的差距

学生数字化学习素养受家庭环境影响显著。学习《网络基础》“网络安全防护” 时,家庭网络条件好、家长懂技术的学生,能自主查找攻击案例、测试家庭网络漏洞并制定防护方案;而家庭资源匮乏或家长缺乏指导的学生,只能依赖课堂有限案例,课后拓展学习难以开展,数字化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二、高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公平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政策落实与资源配置的梯度性

教育信息化政策落实受区域经济水平制约,呈现 “梯度性”。发达地区财政充足,能快速响应政策,为学校配备先进硬件与数字资源;欠发达地区财政紧张,政策落实乏力,区域、校际资源配置差距难以短期缩小,直接影响基于技术的教育公平推进。

(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的不均衡

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依赖专业发展支持,但培训存在 “不均衡”。发达地区教师能频繁参与国家级、省级培训,交流《网络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经验;薄弱校教师多仅能参加县级培训,且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沿性,教师能力差距持续扩大,难以保障学生接受同质化信息化教学。

(三)学生家庭数字化支持的异质性

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家长数字素养存在 “异质性”。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长更愿为孩子购置电脑、平板,注重培养其数字化学习习惯;条件差的家庭,学生缺乏设备,家长也无力指导,导致学生数字化学习素养的 “起点差距”,加剧教育不公平。

三、结合《网络基础》的教育公平突破路径

(一)资源供给侧:构建区域联动的网络资源共享机制针对硬件资源失衡,依托《网络基础》教学内容,构建区域资源共享机

硬件补短板:政府与教育部门统筹,为欠发达地区高中配备《网络基础》基础硬件(如组建局域网的交换机、路由器、网线等),保障基本实践教学条件。

虚拟资源共享:建立区域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组织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学校联合开展 “虚拟局域网共建” 项目。例如,发达地区学校利用虚拟仿真平台模拟 “星型拓扑局域网组建”“路由器静态路由配置” 等场景,欠发达地区学生远程接入完成实践任务;平台同时上传《网络基础》精品微课、实验视频等,供薄弱校免费使用,缩小区域资源差距。

(二)教师发展侧:开展基于教材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分层培训为均衡教师能力,开展《网络基础》分层培训:

分层测评与培训:先对教师进行信息化能力测评,分为 “基础层”“提升层”“精进层”。“基础层” 培训聚焦 “希沃白板动画演示数据传输”“班级优化大师课堂互动” 等基础工具,助力抽象知识直观化;“提升层” 培训侧重 “项目式学习(PBL)”,如设计 “校园网络升级方案” 项目,指导教师用数字化工具组织教学;“精进层” 培训引入 “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指导教师分析学生《网络基础》学习薄弱点,实现精准教学。

校际教师共同体:建立跨校备课组,不同学校教师共同研讨 “网络协议” 信息化教学设计,分享案例与经验,促进共同成长。

(三)学生学习侧:依托教材设计差异化数字化学习任务针对学生素养差距,结合《网络基础》设计差异化任务:

家庭资源充足学生:布置拓展任务,如学习 “家庭网络规划” 时,要求结合家庭实际,设计并优化网络布局,用安全检测工具排查家庭网络漏洞并撰写报告。

家庭资源匮乏学生:学校提供课后网络学习空间,配备《网络基础》实验设备与在线账号,完成“网络故障排查模拟” 任务(模拟路由器设置错误、网线接触不良等故障,依据教材方法诊断修复);教师通过班级群发布基础学习资料与简化版任务,方便学生用手机等简易设备学习,缩小家庭条件带来的差距。

结束语

高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的推进是系统工程,需从资源、教师、学生多维度协同发力。粤教版《网络基础》作为培养学生网络素养的载体,其教学与教育公平推进具有天然契合点。通过 “区域资源共享”“分层教师培训”“差异化学习任务” 等路径,既能发挥信息技术学科育人价值,又能突破教育公平困境,让不同区域、背景的学生都能获得公平且有质量的信息技术教育,为未来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王建业.教育信息化 2.0 背景下区域教育公平的实践路径 [J]. 中国电化教育,2024 (2): 67-73.

[2]刘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 (10):5-48.

[3] 肖晨光.数字化学习素养视角下学生教育公平的实现 [J]. 现代教育技术,2024 (5): 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