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喻欢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清太坪镇民族中心小学 湖北恩施 444300
引言:在小学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阅读《小马过河》后提问:"松鼠为什么说水很深?"学生机械地复述课文:"因为松鼠太矮了。"当追问"如果你是小马会怎么做"时,多数学生陷入沉默。这个场景折射出当前阅读教学困境: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难以将文本与生活建立联系。思维品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其培养效果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 40 分钟课堂里点燃思维火花,成为亟待破解的教育命题。
一、情境浸润:搭建思维跳板
(一)生活化情境唤醒经验
在《中国美食》教学中,教师将教室布置成"美食街",设置"食材采购区""烹饪体验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煎、炒、烹、炸"等动词的精准性,在模拟炒菜时发现"火候大小影响食物口感"的生活智慧。这种具身认知活动使抽象文字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体验,为理解"中华美食文化"奠定认知基础。
(二)多媒体情境突破时空
教学《观潮》时,教师运用VR 技术还原钱塘江大潮场景。当学生戴着设备感受"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震撼时,自发讨论:"为什么钱塘江会形成这样的奇观?"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激发探究兴趣,更促使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建构地理知识,实现语文与科学的跨学科融合。
(三)戏剧化情境深化理解
在《将相和》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历史小剧场"活动。扮演蔺相如的学生在"完璧归赵"情节中,通过调整台词语气和肢体动作,逐渐理解"智勇双全"的深层含义。这种角色代入式学习,使学生在情境互动中完成从文字理解到情感共鸣的思维跃迁。
二、问题链设计:撬动思维杠杆
(一)阶梯式提问搭建脚手架
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教师设计三级问题链:
1.基础层:"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
2.分析层:"每次帮助小动物时,老屋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3.迁移层:"如果新来一只小兔子求助,故事会怎样发展?"
这种由浅入深的提问策略,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思维攀登中找到着力点。
(二)批判性提问突破思维定式
在《乌鸦喝水》研讨中,教师抛出争议性问题:"除了扔石子,还有哪些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学生提出用吸管、推倒瓶子、找同伴帮忙等 20 余种方案。这种开放式提问打破标准答案束缚,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用辩证眼光看待经典文本。
(三)比较式提问促进深度加工
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并置"昔日辉煌"与"毁灭惨状"两组文本,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通过这种矛盾式提问,学生自主发现"反衬"写作手法,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勿忘国耻"主题的理解。
三、实践迁移:固化思维成果
(一)思维导图可视化思维
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后,教师引导学生绘制“圆明园记忆图谱”:主干呈现圆明园昔日辉煌与惨遭破坏的对比,分支延伸历史背景、相关史料、自身感悟。此可视化工具助力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绘制时激发批判性思维,有学生将圆明园的毁灭与当下文化遗产保护相联系,达成文本与现实的深度对话。
(二)跨学科项目整合思维
在"探秘传统节日"主题学习中,学生分组完成不同任务:
1.语文组:编写节日故事
2.美术组:设计节日徽标
3.科学组:探究节气原理
4.劳动组:制作传统美食
这种项目化学习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实现"做中学"的教育理想。
(三)生活化写作内化思维
教学《我的"长生果"》后,教师布置"我的阅读地图"创作任务。学生用图文结合方式记录阅读轨迹:有的绘制"书籍阶梯",有的设计"知识树",还有的创作"阅读闯关游戏"。这种生活化写作活动,促使学生将课堂习得的思维方法转化为自主阅读能力,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结语:在宁波某校的跟踪研究中,实施思维培养策略的班级,其阅读理解测试优秀率提升 27% ,课堂发言质量显著提高。这些数据印证了思维训练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当教师不再满足于"教课文",而是致力于"教思维";当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意义,语文课堂便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文体、不同学段的思维培养路径,构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模型,让思维之花在语文园地绚丽绽放。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7(01):41-45.
[2]郑桂华.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路径与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20(03):8-12.
[3]温儒敏.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素养"定位[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研版),2019(Z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