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陈红琴

江苏·扬中 扬中市外国语中学 212200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学习任务群”确立为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的核心方式,初中语文教学亟需突破传统单篇教学的局限,探索以素养为导向的大单元整合教学新路径。本文聚焦“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旨在回应新课标对构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设计“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深切呼唤。此外,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立足核心素养目标,有效整合单元内外的学习资源与要素,科学设计结构化、情境化、进阶性的学习任务链,并构建与之适配的教学活动群及评价反馈机制。

一 立足核心素养,构建真实情境下的整合性学习任务链

新课标背景下,“学习任务群”理念的提出,为破解传统语文教学碎片化、浅表化困境指明了方向。其核心在于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旨归,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将单元内零散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有机统整,设计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构建真实情境下的整合性学习任务链,是实施大单元教学的首要策略,也是实现“学为中心”课堂转型的关键支点。

真实情境是任务链设计的灵魂所在。 它赋予学习以现实意义和内在驱动力,使抽象的语文知识技能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这种情境绝非生硬的外壳,而应根植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具有明确的交际目的和受众意识。

例如,在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教学中,可创设“校园新闻中心招聘小记者”的模拟情境。围绕这一情境,设计环环相扣的任务链:任务一“慧眼识新闻”——引导学生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着惊海天》等经典新闻文本,分析新闻要素、结构特点及语言风格;任务二“实战练采编”——学生分组策划校园热点选题,进行实地采访、信息搜集与整理;任务三“妙笔著文章”——运用所学新闻知识,撰写符合规范的校园新闻稿,并考虑在校园广播站或公众号发布。

这一系列任务,将新闻阅读、采访实践、写作表达、媒介应用等要素有机融合于“做记者”的真实角色体验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新闻文体的核心知识,更真切体会到了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与责任担当,实现了核心素养的综合培育。

由此可见,立足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目标,精心构建植根于真实情境、具备高度整合性与逻辑进阶性的学习任务链,是撬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深度变革的有力杠杆。它将孤立的知识点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将静态的文本学习转化为动态的言语实践,让语文学习真正回归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提供了丰沃的实践土壤。

二 聚焦深度探究,设计结构化、进阶性的学习活动群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其生命力在于将精心设计的任务链转化为学生深度参与的语文实践过程。任务链是蓝图,而真正引领学生穿越知识丛林、攀登思维高峰的路径,则依赖于围绕任务链设计的结构化、进阶性学习活动群。结构化活动群的核心在于其内在的逻辑序列与认知支架作用。

以八年级上册“生命哲思”单元为例,该单元包含《背影》《白杨礼赞》《永久的生命》等文质兼美的篇章。若围绕“感悟生命力量,书写成长箴言”这一核心任务,可设计结构化活动群:活动一“触摸文本的温度” —— 学生通过深情朗读、圈点批注《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细节、《白杨礼赞》中象征北方的段落,初步感知不同文本中生命的不同形态与力量;活动二“探寻表达的密码” —— 组织小组合作,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背影》的细节白描、《白杨礼赞》的象征托物、《永久的生命》的哲理思辨等不同艺术手法如何服务于“生命”主题的表达;活动三“碰撞思想的火花” —举办微型研讨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或社会现象,围绕“平凡中的伟大”、“困境中的韧性”、“生命的永恒价值”等议题展开深度讨论,辩证思考文本传递的生命观;活动四“凝结成长的感悟” —— 鼓励学生汲取单元精华,创作属于自己的“生命箴言”,并配以创作手记说明灵感来源与思考过程。这四个活动,为学生搭建了通往文本深处与自我表达的坚实阶梯。

可见,聚焦深度探究的结构化、进阶性学习活动群,是任务链从静态设计走向动态实施的核心载体。它通过精心设计的序列、逐级攀升的挑战、真实深度的互动以及适时的思维支架,将学生引入文本的腹地,点燃探究的引擎,驱动其在语言的运用、思维的碰撞、审美的体验与文化的涵泳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扎实生长与全面发展。

三 强化过程反馈,建立多元互动的发展性评价机制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要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深刻转型,不仅需要精妙的任务设计和深度的探究活动,更需要建立与之适配的评价机制作为导航与引擎。传统以终结性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有效捕捉学生在复杂任务实践中的动态成长与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

因此,强化过程反馈,建立多元互动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成为保障大单元教学落地生根、促进学生素养持续生长的关键策略。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亲情之歌”单元的教学中,核心任务是“制作‘爱的箴言’主题文集”。评价需贯穿始终:在初读感悟阶段,学生朗读《秋天的怀念》《散步》等课文时,教师通过观察其朗读的语调、停顿、情感投入度,结合简短的自我反思表,即时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度与初步理解水平。在深度探究阶段,围绕“不同作者如何表达亲情”这一问题,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背影》的细节描写与《秋天的怀念》的象征手法时,教师可提供“亲情表达手法分析评价量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与互评,明确分析的方向与深度标准,促进认知的深化。在迁移创作阶段,学生撰写自己的亲情故事或箴言时,设计“写作过程档案袋”,鼓励收集多轮草稿、同伴反馈意见、修改反思日志。教师通过审阅草稿及修改痕迹,给予针对性点拨,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得内化为写作能力。这种全程伴随的评价,如同为学生的学习之旅安装了实时导航系统。

因此,强化过程反馈、建立多元互动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绝非大单元教学的附加环节,而是其成功实施的内生动力与质量保障。它将评价的目光从冰冷的分数转向鲜活的生命成长,从静态的结果转向动态的过程,从单向的评判转向多维的对话。

本文系镇江市 2021 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目录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改进研究》(2021jky-L1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