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葛静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分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取得显著进展。与此同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也逐渐引起各界关注。国土空间规划通过整合多类型空间规划资源,构建全域全要素的管控体系,为国土空间的科学开发与保护提供了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城市设计作为优化城市空间品质的核心环节,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转型要求。随着城市发展理念的迭代升级,传统城市设计的技术路径与价值取向面临适应性调整,如何通过创新策略推动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度融合,进而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1 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1 目标一致性

国土空间规划聚焦国土空间的科学利用与系统保护,通过统筹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元要素,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而城市设计则着重从空间形态塑造、建筑风貌把控、公共环境优化等维度,构建满足多元生活需求的城市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在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改善人居环境的实践导向中,存在着显著的目标契合性。以城市新区开发为例,国土空间规划为其搭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宏观框架,城市设计继而在这一框架下对空间形态、建筑布局等进行精细化雕琢,共同推动高品质城市空间的形成。

1.2 层级互补性

从规划体系的视角来看,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宏观战略部署,更侧重于区域与市域层面的国土空间资源统筹配置,在城镇体系布局、生态保护范围划定、耕地资源保护等关键领域发挥着顶层设计作用。相比之下,城市设计聚焦中微观尺度,通过精细化的空间设计与环境塑造,将宏观规划意图转译为可落地的空间形态与建设导则。两者恰似规划体系中的上下篇,通过层级衔接共同完善空间治理框架。以城市中心区更新项目为例,国土空间规划确立核心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后,城市设计可通过街道空间优化、建筑风貌管控、公共空间重塑等手段,为城市品质提升提供更具体的实现路径。

2 当前城市设计面临的问题

2.1 理念滞后与脱节

传统城市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更多聚焦于物质空间塑造与城市形象提升,在生态保护、文化延续和社会公平等维度的探索相对薄弱。在国土空间规划倡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框架下,传统设计思维与当下发展需求之间尚存在可优化空间。例如,部分城市在旧城更新实践中,因商业开发与形象塑造的迫切需求,对承载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处理较为谨慎不足,致使城市文脉的延续面临挑战;在新区建设过程中,部分标志性建筑设计更侧重视觉呈现,对居民日常生活的适配性与空间体验的考量有待加强。

2.2 方法单一与局限

当前城市设计实践多侧重于图纸设计与方案编制环节,对城市空间的动态监测及评估机制尚有待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城市发展动态变化的适应性。同时,在分析问题和方案制定过程中,城市设计的视角若能进一步拓宽将更有利于优化成果质量。现有工作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元要素的整合仍存在提升空间,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系统性思维的运用方面,或可开展更深入的探索。以城市交通枢纽地区设计为例,传统模式下对交通设施布局及建筑形态给予了较多关注,但在交通流量演变规律、周边商业业态协同发展、人流集散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深度与广度,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这种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交通枢纽与周边区域的有机衔接,进而对城市整体运行效率产生影响。

3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创新策略

3.1 理念创新

生态优先的设计导向:在城市设计全流程中,可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考量维度,通过科学规划为生态空间预留发展余地。合理界定生态廊道、城市绿地等关键区域的范围,审慎评估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在城市建设实践中,不妨探索绿色建筑技术与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路径,推动城市与自然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以城市滨水区域设计为例,可尝试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基础上,统筹休闲、文化等功能的融合,打造复合型滨水空间。

人本视角的空间优化:城市设计若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可进一步关注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生活诉求。通过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适当增加公共开放空间,改善城市交通出行的便捷性与安全性,能够为居民营造更为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设计中,可结合居民实际需求,探索增设养老服务设施、儿童活动区域和无障碍设施等,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文化脉络的延续创新: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城市设计方案,有助于塑造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等重要文化资源,可采取保护性开发策略,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与空间格局的同时,探索与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方式,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需求的平衡发展。以历史文化名城设计为例,通过适度的功能更新与空间活化,可让历史街区焕发新的生命力。

3.2 方法创新

探索多学科协同路径:鉴于城市设计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存在紧密关联,可尝试引入跨学科整合研究范式。在前期调研阶段,可借鉴各学科理论工具,对城市自然基底、经济结构及社会文化特征进行系统性梳理,为后续设计提供多维支撑。在方案深化过程中,建议加强不同专业团队的协作沟通,从多视角对设计方案进行审视与完善。以城市产业园区设计为例,可结合经济学理论研判产业发展趋势,运用生态理念优化空间环境,同时参考社会学研究成果满足使用者生活需求,从而提升园区整体效益。

构建动态优化机制:相较于传统静态设计模式,或可考虑建立动态评估与反馈体系。借助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空间使用情况进行持续性数据采集与分析,定期开展设计效果评估。基于评估结果,适时对城市设计方案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其更好地匹配城市发展需求。例如,通过对城市广场人流数据的长期监测,分析空间使用效能,进而对广场功能布局与设施配置提出优化建议。

结束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全新语境下,城市设计领域迎来了发展契机与实践挑战。理念、方法和技术层面的创新探索,或能助力城市设计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深度契合,为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提供可能。展望未来城市建设,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协同融合,持续优化创新策略,或可推动城市向生态友好、宜居宜业、智慧高效、文化彰显的方向演进,为城市居民营造更优质的生活环境。值得关注的是,城市设计创新策略的有效落地,有赖于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凝聚共识,以多元协作的方式,共同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刘文波,陈君.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的创新作用[J].城市建筑,2024,21(7):168-172+201.

[2]杨恢武,陶贵鑫,周凤林.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适应性研究[J].规划师,2023,39(8):140-146.

[3]张姚钰.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方法探讨[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3,(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