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班主任家校共育的创新方法研究

作者

杨林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八中学 718600

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和家庭基于学生成长的共同目标,相互配合、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对于初中生而言,这一阶段既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也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同时面临着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学业压力等多重挑战。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能否有效推动家校共育,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好坏。

一、构建 “双向互动式” 沟通模式,提升沟通有效性

除了传统的家长会、电话沟通外,班主任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多元化的沟通平台。例如,建立班级 “家校共育微信群”,不仅用于发布通知,还可定期分享学生的课堂表现、活动照片、进步案例等,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积极面;开通 “班主任线上答疑通道”,每周固定时间为家长解答教育困惑,实现一对一的精准沟通;利用腾讯会议、钉钉等软件,定期组织 “线上家校座谈会”,围绕学生成长中的热点问题(如青春期心理疏导、学习方法指导等)进行深入交流,鼓励家长积极发言、分享经验,形成双向互动的沟通氛围。

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每位学生制定 “个性化沟通计划”。例如,对于学业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每月与家长进行一次深度沟通,分析成绩波动的原因,共同制定改进方案;对于性格内向、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每两周与家长沟通一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与人交往;对于有特殊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体育等)的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支持学生的兴趣发展,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精准对接。

二、创新家长参与形式,明确家长角色定位

班主任可邀请有专业特长或教育经验的家长,担任 “家长助教”,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例如,邀请从事医生职业的家长,为学生开展 “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从事法律工作的家长,为学生讲解 “青少年法律常识”;邀请有绘画、书法特长的家长,协助班主任开展美术课、书法课活动。通过 “家长助教” 活动,不仅能丰富班级教育内容,还能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教育的过程,明确自身在教育中的角色,提高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班主任可牵头成立 “班级家长委员会”,选拔有责任心、有教育热情、有时间参与的家长担任委员。家长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协助班主任组织家校活动、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监督班级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为班级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如筹集班级活动经费、联系社会实践资源等)。通过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从 “被动接受者” 转变为 “主动参与者” 和 “管理者”,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三、设计 “多元化” 共育内容,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班主任可围绕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设计 “主题式家校共育活动”。例如,在 “心理健康教育月”,组织 “亲子心理拓展活动”,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 “信任背摔”“两人三足” 等拓展项目,通过活动增进亲子感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在 “品德教育周”,开展 “亲子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走进社区,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在 “兴趣培养季”,举办 “班级亲子才艺展示会”,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展示才艺(如亲子合唱、亲子舞蹈、亲子手工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与家长共同为每位学生建立 “学生成长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堂表现、活动参与情况、心理状态、家庭表现、进步与不足等。班主任定期在档案中记录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家长则记录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双方每周进行一次档案交流,共同分析学生的成长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育方法。通过 “学生成长档案” 共育机制,让班主任和家长全面、动态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实现教育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班主任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例如,定期举办 “家长学校”,为家长讲解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发放《家校共育倡议书》,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工作;分享优秀家校共育案例,让家长看到家校共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通过引导,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家校共育,主动参与家校共育,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五、结论

初中班主任家校共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班主任不断创新方法、积极探索。本文提出的 “双向互动式” 沟通模式、“家长助教”“班级家长委员会” 等创新参与形式、“主题式家校共育活动”“学生成长档案” 共育机制等多元化共育内容,为解决当前初中班主任家校共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婷.家校共育对小学低段语文课程建设的创新价值[J].小学生(下旬 刊), 2023(1):82-84.

[2]杨稳,张婷婷.基于家校共育的班级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文渊(小学版), 2025(4).

[3] 孙健. 家校共育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分析[J]. 华夏教师,2024(3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