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褶皱里的史诗

作者

曾纪全

赣州市章贡区文化馆

《一件羊皮袄的故事》创作中 《一件羊皮袄的故事》完成稿

革命记忆是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它不仅承载着过去的历史事件,还影响着当代社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展柜里,静静地躺着一件看似普通的羊皮袄。这件前襟撕裂、衣角磨损、羊毛外露的旧物,却承载着红军战士曾广华从 1932 年漳州战役到解放战争的整个革命历程。当画家陈桂南面对这件革命文物时,他看到的不仅是一件衣物,而是一个可以触摸的历史现场,一段凝固在织物褶皱中的集体记忆。这种通过物质载体唤醒历史记忆的现象,构成了当代革命历史叙事中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命题。

物质文化研究告诉我们,日常物品往往是历史最忠实的见证者。曾广华的羊皮袄正是这样一个"物的见证"——它表面的每道裂痕都是历史的刻痕,每处磨损都是岁月的印记。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的"记忆之场"理论恰能解释这件羊皮袄的特殊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实物,更是一个"象征性场所",浓缩了长征精神的核心内涵。当这件羊皮袄从私人记忆进入公共纪念馆,它就完成了从个人物品到集体记忆载体的转变,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物质纽带。

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对革命记忆的重构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陈桂南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物质与记忆的奇妙联系。他的创作过程展现了一位当代艺术家如何解码物质文化中的历史信息——他不仅看到了羊皮袄的物质形态,更"听"到了"激荡于褶皱里的历史回响"。这种将物质客体转化为精神符号的能力,正是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画家采用影视镜头叠化的手法,让羊皮袄与长征场景产生时空对话,构建了一种"虚实相生"的叙事结构。这种处理既尊重了历史真实,又释放了艺术想象,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从艺术语言分析,陈桂南的创作体现了传统国画技法的当代转化。他既运用写实手法精细刻画羊皮袄的物质细节,又通过洗练的笔触概括长征的历史画卷,这种"工写结合"的处理方式打破了传统历史画的单一叙事模式。"丰碑式+动态流线"的构图更是匠心独运:静态的羊皮袄作为视觉中心,象征着革命精神的永恒性;而流动的长征场景则暗示着历史的动态过程,二者形成时空对话的张力关系。这种艺术语言的选择,反映了当代历史画创作中纪念性与叙事性的辩证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陈桂南的创作态度体现了一种"具身化"的历史认知方

式。他"全神贯注"沉浸创作的状态,表明画家不是冷眼旁观历史,而是通

过身体力行去体验和重构历史记忆。这种创作过程本身就具有仪式性意义通过一个月的专注描绘,画家实际上完成了一次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对

话。美国艺术理论家苏珊·桑塔格曾指出,真正的艺术创作是一种"激情的

形式"。陈桂南笔下的羊皮袄之所以能够超越简单物象,正是因为他将"对

革命的真挚情感、对历史的无限敬畏、对先辈的无比缅怀"注入到笔墨之中。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革命历史题材艺术创作面临着叙事转型的挑战。如何让红色记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保持生命力?陈桂南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通过物质文化的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历史,以艺术想象激活历史记忆。这种创作方法避免了概念化的说教,而是让历史通过物质细节自然显现其精神内涵。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所说的"在最小细节中发现整体"的认知方式,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看,《一件羊皮袄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对革命历史记忆的重构需求。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人们反而更加渴望通过具体可感的物质载体来连接那些逐渐远去的激情岁月。这件羊皮袄之所以能够打动观者,正是因为它将抽象的革命精神具象化为一个可触摸、可感知的物质存在。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关于"集体记忆"的理论提醒我们,记忆从来不是简单的过去留存,而是根据当下需要不断重构的过程。陈桂南通过艺术创作参与了这个重构过程,使长征记忆在当代文化土壤中获得了新的生长点。

站在文化记忆理论的高度回望这幅作品,我们会发现《一件羊皮袄的故事》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记忆空间:羊皮袄本身承载着曾广华的个人记忆;纪念馆的收藏使其成为官方记忆的一部分;而陈桂南的创作则将其转化为艺术记忆的载体。这种个人记忆、官方记忆与艺术记忆的交织,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记忆之网,确保了革命精神的多维传承。曾广华的羊皮袄作为一种传统的保暖服饰,在中国革命历史中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也象征着革命者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的精神。在革命年代,羊皮袄成为革命者与普通百姓之间情感联系的纽带,承载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和革命情感。

当代艺术评论家詹姆斯·埃尔金斯曾指出,伟大的历史画作能够"让时间停滞"。陈桂南的《一件羊皮袄的故事》正具有这样的艺术力量——它通过一件革命文物的艺术再现,让观者得以穿越时空,与那段不朽岁月进行精神对话。在这个意义上,这幅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现在的启示: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从革命先辈的遗物中汲取精神力量,让那些凝结在羊皮袄褶皱中的勇气与信念,继续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陈桂南通过重构羊皮袄这一象征物,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不仅再现了羊皮袄的物质形态,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将革命记忆转化为具有时代感的艺术语言。这种重构不仅保留了革命记忆的原始情感,还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

当我们的目光在画作与实物之间往返时,一种奇妙的历史纵深感油然而生。这件穿越时空的羊皮袄,以其沉默而坚韧的物质存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关于信仰、坚持与牺牲的永恒故事。而陈桂南的艺术创作,则为这个物质见证赋予了新的视觉生命,使其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个人与集体、物质与精神的文化纽带。这或许正是革命历史题材艺术在当代最重要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而是创造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可能,让那些塑造民族精神的历史记忆,永远活跃在当代人的文化想象之中。

从陈桂南创作的《一件羊皮袄的故事》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记忆如何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传承与创新,以及这种重构如何影响人们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在艺术重构中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艺术重构不仅丰富了革命记忆的表现形式,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的新视角,有助于构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社会文化记忆。曾广华的羊皮袄作为革命记忆的象征,更像是褶皱里的史诗。《一件羊皮袄的故事》的再现与重构不仅反映了陈桂南对革命历史的深刻理解,以自己的形式和手法重新诠释,也表达了他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这种艺术重构的过程,既是对革命记忆的致敬,也是对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探索。

作者简介:曾纪全,赣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赣州市章贡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副馆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理论与创作研究。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诺拉·诺拉(Pierre Nora)主编,黄艳红等译,《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原著1984-1992)

2.[美]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译,《反对阐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年。(原著 1966)

3.[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年。(原著 1936)

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chs)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原著 1950)

5.[美]詹姆斯·埃尔金斯(James Elkins)著,雷鑫译,《图像的领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