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纪念性建筑空间组织设计的研究
周铭宇 单思源
青岛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33
纪念性建筑作为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空间组织传递特定的历史事件与精神内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作为承载民族创伤记忆、弘扬和平理念的重要场所,其空间组织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参观者的情感体验与历史认知。当前研究中,针对该类纪念馆空间组织如何平衡纪念性与叙事性的探讨仍存在优化空间。丰富纪念性建筑空间组织的理论研究,构建“历史叙事-空间要素-情感体验”的关联框架。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及同类纪念性建筑的空间优化提供策略参考。
1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概况
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30 多万同胞遇难。为铭记历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本文聚焦一、二期,分析其空间组织的叙事逻辑与情感表达。这段历史使纪念馆成为承载民族记忆、警示后世的精神坐标。其呈刀把状狭长布局,以轴线串联四大功能分区形成特定叙事链条,外围屏蔽喧嚣,内部暗喻战争残酷,分区以万人坑遗址为核心,一、二期风格形成时间对话,构成闭环,为后续设计提供框架。
2 纪念馆的空间组织设计
纪念馆依参观者情感分东、中、西三部分:东侧集会广场与新馆承担集会和展示,中部老馆等为纪念核心区,西侧和平公园展示和平愿景。
各主题空间形成“战争-杀戮-和平”递进叙事框架:新馆激发对战争暴行的愤怒,老馆强化历史创伤感知,和平公园实现情感释放与升华。但与相关纪念馆相比,存在叙事转换缺过渡、部分空间引导性不足等问题。
单体空间细节支撑整体叙事:新馆地下展厅借断刀斜面等隐喻历史不可逆;老馆万人坑遗址区并置白骨与生命象征增强肃穆感;和平公园胜利广场以弧形纪念墙等实现升华。这些细节将历史转为可感知体验,强化情感升华,完成空间建构。
3 纪念性建筑空间组织与叙事性理论基础
纪念性建筑通过空间组织传递历史记忆,从空间组织要素特征、叙事性内涵及二者互构关系展开论述。空间组织以功能分区等为核心要素,空间叙事借空间媒介转译历史。二者呈双向互动,空间组织转历史为体验,叙事需求反作用于设计,这种互构模型为纪念馆分析与策略提供基础。
4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空间叙事性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万人坑遗址为核心,自东向西串联战争、杀戮、和平主题空间,通过功能分区、流线设计等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体验。
纪念广场通过雕塑、灰色砂石地面等元素构成叙事节点,串联灾难之墙等形成必经流线,借空间尺度收缩与材质变化转换氛围,让参观者初触历史凝重;新馆围绕战争叙事,地上断刀造型与地下倾斜展馆形成对比,内部流线经多次转折,结合光影设计营造压抑紧张的战争氛围,引导沉浸式感知暴行。
老馆以万人坑为核心,遇难者 300000 字样与遗骨形成视觉冲击,狭窄空间、感官刺激及布局设计,让参观者深入感受杀戮悲剧的沉重残酷;和平公园以开阔水面、和平女神雕塑等构建开放景观,与前文压抑空间形成对比,通过互动设施实现情感释放,完成从历史伤痛到和平向往的升华。
5 优化建议和应用策略
纪念性建筑空间组织需围绕历史叙事核心,通过逻辑化布局、节奏化流线等构建完整叙事体系。
空间布局沿东西主轴按时间线设四大叙事段落,对应功能区,增设反思廊道衔接断层,整合展览区为递进链条,结合馆藏与教育延伸叙事。流线设计借节奏与引导元素推动情感递进,战争段用下沉式入口等模拟压迫感,和平段以开阔空间引导升华,辅以材质、光缝引导。形态界面借象征与隐喻传情,万人坑半地下造压抑感,和平公园V形墙象征崛起,以材质色彩强化冲击。节点序列构建起承转合,以入口广场为起点、万人坑水景为高潮、和平祭坛为终点,强化记忆锚点。
上述优化策略围绕历史叙事核心,从布局、流线、形态界面及节点序列着手,弥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空间不足,完善叙事体系,增强情感共鸣,为同类建筑提供参考。
6 结语
该研究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对象,解析纪念性建筑空间组织的叙事逻辑与情感表达机制。通过分析场馆功能分区、流线设计及形态隐喻,揭示其以“历史重现-创伤铭记-和平愿景”为主线的叙事:东侧集会广场锚定历史氛围,新馆实现战争叙事沉浸,老馆强化创伤记忆,和平公园完成和平愿景升华,围绕认知、情感、价值递进逻辑,将民族创伤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空间语言,构建完整叙事链。研究肯定其叙事框架合理性,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构建的框架为该馆及同类建筑提供参考与方法论启示。
参考文献:
[1] 王娟芬.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分析[J].建设科技,2010,(09):83-84.DOI:10.16116/j.cnki.jskj.2010.09.024.
[2] 孙冰冰.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纪念性建筑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J].美与时代(上),2018,(02):15-18.DOI:10.16129/j.cnki.mysds.2018.02.006.
[3] 钟敏仪.对现代纪念性建筑特性的探讨——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扩容工程为例[J].低碳世界,2020,10(03):95-96.DOI:10.16844/j.cnki.cn10-1007/tk.2020.03.057.
[4] 徐丹,李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空间叙事性表达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2(08):80-82.DOI:10.16824/j.cnki.issn10082832.2016.08.031.
[5] 相玥悦,庞峰.关于纪念馆空间序列组织设计的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23):116+120.
[6] 范巍娜.关于博物馆专题展示空间中叙事性设计方法的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5):90-93.
[7] 董婉若.重大事件纪念建筑空间组织模式——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例[J].门窗,2016,(11):177-178.
[8] 李晓梅,庞峰.关于建筑空间组织设计方式的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06):67.DOI:10.20143/j.1671-1602.2019.06.060.
[9] Lee H J .Public Memory, Architectural Language, and Its Config urati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Memorial Museum: A Case Study of the W ar Memorial of Korea Using Space Syntax and Movement Tracking[J].Bui ldings,2024,14(3):
[10]Patricia D ,Teresa P .PUBLIC SPACE AND MONUMENTAL A RCHITEC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IJAR),202 2,10(12):
收稿日期:年-月-日
基金项目:基金名称(课题编号)(有基金课题支撑的研究论文应在此列出,注意基金名称不是具体课题名称)
第一作者:姓名(1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 E-mail: name@tongji.edu.cn(原始投稿不写、匿名)
通信作者:姓名(1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 E-mail: name@tongji.edu.cn(如有则写,原始投稿不写、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