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用户模式下的工业产品安全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

何旭祥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珠海 519000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产品越来越趋向于功能复杂性和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智能化。然而,传统的安全性设计多以产品自身技术参数及性能指标为主,忽略用户在使用时的行为特征与认知规律,造成产品安全性与其实际效用不相符的问题。目前,在工业产品的安全性设计中,缺少对用户的认知规律进行系统性分析,导致安全警告与操作指南无法进行有效传递。并且,由于设计考虑不周,导致人机接口的设计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造成误操作风险增大,且极端情况下安全保护设备与用户的工作流相抵触,造成保护设备的非法拆卸或绕过,更进一步增加了保护设备时效。另外,由于设计者对产品使用环境改变的认识不足,从而缺乏灵活有效的安全性设计,这既会降低产品的安全性,又会影响用户的工作效率与体验。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但要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同时还要兼顾人们的精神需求[1]。基于此,本文以用户的行为模式为切入点,通过对用户的认知特征及行为规律的剖析,探寻产品安全性设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最优融合,从而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工业产品安全性设计方法。

1、用户模式理论及其在安全设计中的应用

人因工程与认知心理学均提出了“用户模式”的概念(如表 1)。这一理论指出,用户对品的理解与操作,并不只是以设计师的期望为基础,它还会受到其知识背景、使用经验、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产生特殊的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深刻了解用户行为模式,是防止人因操作失误,提高安全性能的关键。从认知层面来看,用户模式包括三个层面:感知层面、理解层面和决策层面。感知层面反映了用户对安全信息的接受程度,已有研究显示,人类对视觉信息的加工速度明显快于文字信息,对动态警告的敏感性比静态警告高出2-3倍。理解层面是指用户对产品状态及运行需求的解读,通过对其进行直观化设计,可以使系统的运行准确率提高 40% 以上。决策层面反映了用户在面对安全风险时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其中 70% 左右的操作错误都是在时间压力下产生的。从行为角度来看,用户的行为可以划分为习惯型和情景型两类。习惯行为是指用户在长时间内形成的一种自动的行为方式,很难在不恰当的情况下更改。例如,一项针对老年人健康管理产品设计的研究指出,产品需融合健康监测、在线问诊、用药提醒及社交平台等模块,使老年群体便捷获取专业医疗资源和健康指导。通过智能化功能组合,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方案,适应不同老年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及生活场景[2]。因此,应构建一种基于用户模型的工业产品安全性设计方法,将用户模式理论应用于工业产品安全设计。

表1 用户模式概念

2、基于用户认知模式的安全设计策略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设计方法,即信息表示优化,心智模型匹配,以及认知负载控制。信息呈现优化策略主要是针对安全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传统的文本警告方法识别效率不高,应采用图形化和层次化的方法来表示。针对重要的安全资讯,须使用高反差警示色彩(例如红色与黄色)及规范化的安全标志,以保证用户可在0.5 秒之内察觉。在此基础上,在视觉中心区域(30 度)放置最关键信息,并通过闪烁等动态效应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心智模型匹配是智能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目的是弥补设计师和用户模型的鸿沟。采取“渐进式披露”原则,按照用户的技能水平,制定不同的安全指南。比如,一家数控机床厂商就研发出了三个级别的安全暗示系统:新手模式下给出一步一步的详细讲解,中等模式下展示重要的安全要点,而专家模式则只给出异常情况的提示。这样,就可以让各个级别的用户都得到相应的安全保障,减少设备的误报率。认知负荷控制则是由于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一般情况下,工作记忆最多能同时加工4±1 个信息单元,超出此范围,就会出现认知过载。因此,在进行安全性设计时,要避免一次性展示太多的安全资讯,而要采取阶段性和情景化方法。另外,可以使用“主动遗忘”的设计方法,在非必要时刻时隐藏次级信息,减少认知干扰。

表2 信息有效性内容

3、基于用户行为模式的安全防护机制设计

基于行为模式的安全设计策略是一种新的安全设计方法,即:习惯指导,差错预防和容错。习惯导向战略旨在发展用户安全的使用习惯(如图3)。研究表明,持续21 天有规律地进行规律性操作,能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安全性设计中,应该加强与安全性标准相一致的运行路径,让它成为用户的默认选项。比如,某包装机械采用的“绿色通道”设计,把标准作业程序设计成最方便省力的作业路线,而对危险性作业则要求附加作业,这样的设计使得合规操作行为成为了用户的自然选择,减少了违规的发生率。同时,通过语音、触觉等作业反馈机制,增强对安全作业的积极反馈。差错防范策略是以用户最易发生的操作差错类型为研究对象,依据差错分类理论,将作业差错划分为过失(失误)、差错(执行失误)和违背(蓄意违背)。针对过失类型的缺陷,可以引入警示与证实机制,例如,一些压力容器装置在进行重要作业之前,需要用户进行接触式确认。针对差错类型的差错,应该设计一种防错设备,例如一种外形编码的连接器,它可以阻止误插。针对违背类型差错,应从机理上入手,通过优化作业过程来消除违背行为的动因。容错设计策略是在认识到差错必然发生的前提下,着重解决差错的影响。其设计原理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故障探测,利用传感器与智能算法对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故障进行及时的检测;二是误差消除,通过设计一种对损失范围进行自动防护的方法。

图3 习惯导向战略

4、适应使用环境的动态安全设计方法

工业产品应用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单一的安全性设计很难应对各种情况。研究发现,光照、噪音、温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使用户的误报率提高到原来的 2~5 倍[3]。动态的安全性设计就是通过对周围环境变化进行实时调节,从而达到最优的保护效果。环境适应性是保证安全性设计和实际环境相协调的一种策略。以格力电器的智能空气净化器为例,其内置的光线传感器可根据室内光照强度自动调节显示屏亮度,避免夜间使用时因屏幕过亮而影响用户休息。当检测到环境噪音超过60 分贝时,设备会自动增强运行指示灯闪烁频率,确保用户能及时注意到滤网更换提醒。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系统会智能调整工作模式,适当降低风扇转速,延长电机寿命,同时保持最佳净化效果,可显著提升小家电在复杂家居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智能化安全保护系统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节保护,如格力电器的智能电饭煲,采用动态安全保护系统,可根据锅内压力、温度及米水量实时评估烹饪风险。当检测到轻微异常(如水量不足)时,系统会发出提示音并调整加热功率;若出现中度风险(如内胆过热),则自动切换至保温模式;一旦监测到高压或干烧等高风险情况,立即切断电源并启动强制冷却,既保障了使用安全,又避免不必要的烹饪中断,确保用户既能享受智能烹饪的便利,又无需担心安全隐患。

5、结论

本文系统探讨了用户模式下的工业产品安全设计策略,以用户认知模式、行为模式、环境适应为基础,探索用户模式下工业产品安全性设计策略。研究表明,在整个安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用户模态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机交互界面的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龄人群的认知差异,以设计出更具人性化的工业产品,满足人类对产品安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邓财科. 用户模式下的工业产品安全设计方法研究[J]. 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13):111-113.

[2] 田昆,陈江 基于用户体验的老年人健康管理产品设计研究[D]. 工业设计,2025(6):4-8.

[3] 王浩楠. 基于用户服务质量感知的电池运输车设计研究[D]. 湖北:湖北工业大学,2024(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