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助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作者

王兴映

中共麻栗坡县委党校 云南麻栗坡 663600

摘要:麻栗坡县丰富独特的红色资源是开展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教科书”。中共麻栗坡县委党校自2014年以来,紧紧围绕“老山精神”、老山作战历史研发课程、开展培训,形成了具有麻栗坡地方特色的培训方式。随着党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培训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第34条强调要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于2023年9月14日印发《云南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2023——2025)》,全力实施旅游兴滇行动。麻栗坡丰富独特红色资源,是推动红色培训事业和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过去,麻栗坡的红色旅游景点大多位置偏远,交通受限,现如今,由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麻栗坡红色旅游进一步发展需结合干部教育培训,充分利用两者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红色资源;红色旅游

一、“老山精神”以及相关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

麻栗坡县地处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南边境,作为对越作战主战场,从1979年2月至1993年2月止,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1979年自卫反击战,扣林山、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拔点作战、坚守防御作战和部队轮战。在历经14年的边境领土保卫战中,涌现出了大批英雄集体和成千上万的模范人物,共同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麻栗坡这段保家卫国的的边境局部作战是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争。取得这场保卫战的胜利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军民融合的结果,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战争中有许多为祖国为人民壮烈牺牲的将士、民兵、民工:“战斗英雄”张大权、军人血性王建川、刘明、李海欣、李远兴、侬志金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真实的战争历史与模范英雄人物都为麻栗坡红色旅游奠定了文化基础,也为党性教育、理性信念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麻栗坡县委政府基于传承和弘扬“老山精神”,着眼于发展“老山精神”的时代价值,遵照《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强“老山精神”这一红色品牌的保护开发,依托老山战场遗址打造“英雄老山圣地”景区,着重以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天保国家级口岸、老山主峰三大片区,开发了红色旅游区域,推广红色旅游品牌,在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上逐渐形成了自已特有的竞争优势。2014年3月,《“英雄老山圣地”景区规划建设方案》通过省级有关部门的审核,项目总投资7亿元人民币,其中提升4A级景区项目建设概算总投资6699万元人民币。12021年5月16日“英雄老山圣地”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目前麻栗坡红色旅游景点主要有:“英雄老山圣地”、南疆记忆陈列馆、麻栗坡烈士陵园、老山作战纪念馆、老山支前参战陈列馆、老山神炮主题公园、将军洞、八里河东山、坝子雷场、天保口岸;围绕麻栗坡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绿色景点主要有:清凉洞旅游区、仙乡石斛生态园;突显麻栗坡边境区位优势和特色民族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边境美丽村寨主要有:黄瓜录村、平安坡村、石家湾、石笋村、猛硐小坪寨。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全县旅游总人数205.19万人次,同比增长6.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29亿元,同比增长16.7%。2

以麻栗坡现有景点的建设情况以及所拥有的红色资源状况来分析,可以看出麻栗坡红色旅游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独特的红色文化,麻栗坡历经了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拔点作战、防御作战和部队轮战,老山作战新中国成立以来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场战争,全国有有数十万参与了这场战役的家庭,续写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英勇战歌,传承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优良传统。二是“老山精神”的独特影响力,麻栗坡人民与英勇的子弟兵共同铸就了举世闻名的“老山精神”,成为了一代人的精神高地。“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新时代下教育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记住战争艰辛、珍惜和平以及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奋斗具有很强的正能量效应。三是独特的民族文化,麻栗坡县境内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傣、仡佬、蒙古8个世居民族,其中人数以汉、壮、苗居多,民族文化特别而明显,能够吸引众多游客。县境内的城寨村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村落,至今仍保留着神秘而奇特的原始生活形态,彝族支系白倮人传承数千年的《铜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此外还有苗族芦笙舞、傣族纸马舞等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也适宜于进行旅游开发。

二、麻栗坡县干部教育的教学建设基础

伟大的精神物质载体作为依托进行传承,在麻栗坡历届党委政府和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下,积极围绕传承和弘扬“老山精神”的,推进英雄老山圣地、老山作战纪念馆、麻栗坡烈士陵园、八里河东山、老山神炮主题公园等建设,为弘扬“老山精神”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物质载体。2013年6月,时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刘维佳同志在文山州开展随机调研过程中,深入了老山主峰、老山红色党建陈列馆、曼棍洞(将军洞)、老山作战纪念馆、麻栗坡烈士陵园等地调研,在了解文山州厚重的红色革命历史后,认为文山州干部教育培训教学资源丰富、教育案例典型、培训教材鲜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行性。特别是老山精神背后蕴含的老山将士与老山军民卫国捐躯、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可以成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素材,指示文山州和麻栗坡县围绕老山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专题研究申报省级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项目。2016年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南省委宣传部将老山教学基地确定的全省重要党性教育基地,中共麻栗坡县委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三天的现场教学路线:麻栗坡县烈士陵园——南疆纪念馆——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八里河东山——将军洞——天保口岸——老山支前参战陈列馆——老山主峰——坝子雷场。

2023年5月,中共麻栗坡县委党校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共有5个多媒体教室5个研讨室,可同时满足500余人教学120余人研讨。新苑、思苑住宿楼和后勤服务楼,可同时满足400余人的用餐和住宿,根本解决了大规模开展对外培训的制约瓶颈。同时校园环境优美、区位优越、设施设备齐全,住宿就餐条件好,管理规范,为学员创造了舒适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自2023年5月以来,共培训主体班22七11290人次,县外委托培训班47班7301人次,覆盖全县的目标基本实现,带动全州和辐射全省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干部教育与红色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

美国人类学教授沃茨(James Wertsch)将叙事视作讨论集体记忆的主要媒介它呈现为文本资源并被生产和消费。

3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这一事件由国家记忆转向地方集体记忆,通过新闻报道、电影电视、歌曲以及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媒介进行叙事;同时由麻栗坡县政府着力打造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老山英雄圣地旅游区、烈士陵园、老山作战纪念馆、南疆记忆陈列馆、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等红色旅游景点都成为了集体记忆的表现形式。2020年12月老山作战纪念馆与老山支前参战陈列馆被评为国家级3A景区,2021年5月16日老山英雄圣地旅游区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吸引了省内外大量游客到麻栗坡旅游,由此麻栗坡红色旅游的名片渐渐递出州外,这样的官方叙事以物质空间为载体,促进了地方红色记忆的空间再生产,催生出新的消费空间。集体记忆的建构不仅仅体现在一代人之间,还体现在由代际的传递上。除了参战老兵、民兵民工对战争历史的铭记和对战友的怀念一直不断加强这段记忆,同时还有世世代代麻栗坡人对英雄模范的记忆不断传承。麻栗坡当地群众对这段记忆的高度认同渐渐形成地方的文化认同,使得这段历史在长时间的变迁中仍旧坚定“老山精神”并认同其精神的核心,对干部教育培训以及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文化基础。

党的十九大强调,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4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5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是地方党校开发现场教学点最优质的资源。通过有效利用丰富且独特的红色文化,地方党校可通过培训、教育的方式对战争历史、精神文化创新讲述、传承方式,扩大宣传范围,从而打造自身品牌效应。近些年,一些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也加入了干部教育培训的队伍,面对新的挑战,党校只有不断创新,坚定党性,增强特色,突出优势,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才能凸显其应有的地位、实现其应用的价值。6麻栗坡丰富的红色资源可以在创造教育培训的价值之外,吸引更多外地学员和游客来当地旅游消费。当地经济的提升又可以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修缮,提升学员和游客的感官体验,起到红色旅游和研学培训相互带动的作用,对于当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旅游产业结构,推动文化旅游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四、干部教育培训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建议

麻栗坡作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是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统筹“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主线,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加强教学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红色资源,以“老山精神”为指引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

目前麻栗坡的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是依托烈士陵园和战场原址展开教学,往往用同一套文本应对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缺乏对二者不同需要的辨识和区别。需要由相关红色文化研究机构牵头,邀请州、省内外理论研究专家参与,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按照坚定理想信念的要求加强研究,创新红色教育的内容,把红色资源的精神实质、英雄模范故事的深刻意蕴挖掘出来,开发针对性强、辨识度高、分众化特点突出的红色教育文本,切实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文本质量和教学实效。发展和利用红色资源,既要以保护为目的,又要兼顾社会效益、面向市场,推动红色研学项目落地。在14年的边境领土保卫战斗中各族人民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形成了大量宝贵的红色资源。通过组织游客、学员开展参观、游览、学习,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边境各族人民为国守门、为国守边的伟大和不易,从而更加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红色文化的向往。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展览馆、战场原址等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打造一批研学特色精品示范课程,使红色教育深入人心。同时要结合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缅怀先烈、升国旗仪式、重温入党誓词、入党仪式等主题教育,把体验式、沉浸式教学融入课堂。同时应按照《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的相关部署对接新要求、阐释新理念,打造富有特色、运行有效、反响良好的高品质红色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讲好红色故事。根据相同或相近的精神谱系(如西畴精神)、党史发展(如砚山王友德故居、文山楚图南故居)脉络等逻辑,把区域内红色现场教学基地“串点成线、捏合成团”,打造广域化、协同性的学习教育路线,让受众更加明确参观见学的目的和要求,提升红色教育的系统性,从而增强红色旅游景点建设的协调统一,使游客在游览各红色景点过程中能深切感受越自卫反击作战的历史实况、战士斗争的艰辛、军民融合的情谊等特色的地方红色文化。

麻栗坡县境内居住着壮族、苗族、瑶族、傣族等7个少数民族,拥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这些民族在同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和睦相处,既传承着自己优秀的文化思想和习俗,又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下,各民族的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相互交融、发展,呈现不同的文化特色;如彝族花脸节、瑶族盘王节、苗族打背节、苗族踩花节、壮族陇端节、傣族锦库节等。这些构成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应以建设、宣传边境少数民族村寨为中心,将民族文化、自然资源、农业产品包装成乡村旅游主题产品,开展“研学教育”“亲子家庭游”“团建活动游”“康养旅居”“体育休闲”等新产品的乡村旅游体验,全力打造商业圈、休闲娱乐圈和特色餐饮圈,推进“战场遗址+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突出壮、苗、瑶等民族的民俗文化并与红色旅游相融合,挖掘麻栗坡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借助当地红色文化底蕴,探寻新的旅游模式,发挥地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优势,不仅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增长效益,而且还能够为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影响力提供有利途径。

五、结语

从地域上看,麻栗坡的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这些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氛围较为浓厚。从内容上看,红色文化中的“老山精神”和民族地区文明乡风有相融的地方,如两者都具有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文明乡风所提倡的注重家教、向上向善、相亲相爱等内容更是撑起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石。将红色研学培训与文明乡风相结合,更能使学员所接受,同时也为培训和教育学员尊崇社会主义新风尚提供了切合实际的教材。因此,以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带动红色旅游发展是新时代下促进地方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利途径。

参考文献:

[1]宋学来.依托东北抗联资源铸就党性教育品牌的实践探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8(2):36-39.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当代党员,2021(08):3-9.

[3]郭培荣,徐永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75-76.

[4]向春燕,周春燕.基于红色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以重庆红岩景区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1):68-79.

[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14.

[6]曾晨妤.空间再生产中的物、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惠州水东街历史文化[D].华东理工大学,2023.

1.数据来源:麻栗坡县文旅局。

2.数据来源:麻栗坡县文旅局。

3.Wertsch,James V.Voices of Collective Remember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10.html,2017-10-16.

5.《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年版。

6.龚晨:《依托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探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