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以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策略研究
秦泗磊
日照凤凰小学 山东日照 276826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承载着民族智慧与价值理念。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而小学生阶段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期。当前,部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文化认同感有待提升。基于此,本文聚焦于如何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通过多维度、系统性的教育路径,助力小学生建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为其成长奠定深厚文化根基。
一、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融入
班主任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班级环境布置中。在教室墙面设置“传统文化角”,展示经典名句、传统美德故事插画及学生的传统文化作品。黑板报定期更新传统文化主题内容,如节气知识、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环境中持续接触传统文化符号。同时,制定融合传统美德的班级公约。班主任结合“诚信”“友善”“勤俭”等传统美德,与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班级规则,将“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要求。在公约执行过程中,班主任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学生表现,对体现传统美德的行为及时肯定,强化学生对美德的认同。此外,设立班级“传统文化岗位”。如设置“经典诵读领读员”“传统故事讲解员”“节气习俗宣传员” 等岗位,由学生轮流担任。班主任指导岗位负责人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小型分享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增强责任感与主动性。
二、主题班会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
班主任应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根据学期计划与节日节点,确定班会主题,如“清明追思”“端午忆贤”“中秋团圆”等。班会前,班主任引导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包括节日起源、习俗演变、相关诗词等;班会中,通过知识问答、故事分享、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呈现学习成果,深化对主题的认知。同时,开展传统美德专题讨论。班主任选取 “孝亲”“尊师”“友爱” 等主题,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设计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分享感受。如在“孝亲”主题班会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可实践的行为,增强文化理念与生活的联结。以及组织传统文化对比探究班会。班主任选取中外文化中具有可比性的元素,如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等,引导学生分析差异与共性,在对比中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讨论中,班主任需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不同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学科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协同渗透
班主任需与各科教师建立协同机制,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班主任可配合语文教师组织古诗文诵读活动,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集体诵读,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语言韵律。针对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组织延伸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在数学教学中,班主任可协助数学教师挖掘传统数学智慧,如介绍古代计数方法、算术成就等,通过故事化讲解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在美术、音乐等课程中,班主任鼓励学生借鉴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如绘制传统纹样、学唱传统民歌,并在班级内展示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化实践体验。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传统文化兴趣课程。班主任根据学生兴趣与自身特长,开设书法、剪纸、传统故事讲述等课程,每周固定时间开展教学。课程中注重基础技能传授与文化内涵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四、实践活动中的传统文化体验深化
班主任应组织多样化的班级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习俗体验活动,如春节前组织写春联、剪窗花;端午节组织包粽子(或模拟包粽子)、系五彩绳;中秋节组织制作灯笼、分享月饼等。活动中,班主任讲解习俗的文化寓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节日氛围,理解其中的民族情感。带领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小调查”活动。班主任指导学生选择身边的传统文化现象,如家乡的传统手工艺、饮食习惯、民间故事等,通过走访长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信息,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在班级内组织交流分享会,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参与校园及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文化节、社区民俗展演等活动,编排传统文化主题的节目,如古诗吟唱、传统舞蹈等。通过参与展示,增强学生的文化表现力与自信心,同时将文化学习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五、学生成长评价中的传统文化维度构建
班主任应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加入传统文化素养维度。设计评价表,从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传统美德践行、文化实践参与等方面设定具体指标,如“能背诵 10 首以上古诗”“主动践行诚信行为”“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等。评价采用过程性记录方式,通过观察、作品分析、同学互评等获取信息。
定期开展“传统文化小标兵 评选。班主任根据评价结果,每月或每学期评选在文化学习与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并在班级内宣传其事迹。通过榜样示范,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崇尚传统文化的班级氛围。同时,指导学生建立“传统文化成长档案袋”。班主任引导学生收集自己的传统文化作品、活动照片、学习心得等资料,定期整理回顾,直观感受自身在文化认知与实践方面的进步。档案袋内容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使文化教育成果得到显性化呈现。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的主导者,通过在班级管理、教学协同、实践活动、家校共育等方面系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小学生营造持续的文化学习环境,使文化自信的培养融入日常教育的各个环节。这种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育路径,具有贴近学生、灵活高效的特点,能有效引导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为其终身文化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结语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是一项系统且持久的工程。通过课程融合、实践体验、校园浸润、家校协同及方法创新等策略,能有效引导小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这不仅为小学生筑牢文化根基,培育其民族自豪感,更对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随着这些策略的落地与完善,期待更多小学生能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建立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新一代,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生品格培养的路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4,(S2):8-10.
[2]孙海静.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3):175-177.
[3]范莉.如何通过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J].读写算,2024,(23):131-133.
[4]孟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品位经典,2020(09):51-52
[5]马轶男,罗璇,周莲斐.“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J].课外语 文,2020(2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