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蒋豪

硕放实验小学 江苏无锡 214142

计算是基本技能,数学对学生很重要,其抽象且具逻辑性,学生掌握计算技能知识可形成计算能力,培养该能力是教师首要任务和教学核心目标。

一、了解并掌握算法和算理

小学是重要基础阶段,教师应助学生理解算法、掌握算理,解决“如何计算”和“为什么计算”问题。如教学 2/7+3/7 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方程式,解释算法即分母不变加分子;再分析算理,如两个 1/7 加三个 1/7 等于五个 1/7。理解后让学生多做类似计算,教师要克服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多次讲解算法算理,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计算方法等,总结经验。

二、加强对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口算和估算能力培养。如学“乘法表”后,组织“数 24 分”扑克游戏,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状态下巩固乘法公式,掌握数学课程价值,挖掘学习动机。

除了“数 24 分”扑克游戏,教师还可以开展口算竞赛活动。设定一定的时间,给出一系列口算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小奖励,像一颗小贴纸、一个小书签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进行口算练习。

在估算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场景。比如在超市购物的情境中,给出商品的大致价格,让学生估算购买几件商品大约需要花费多少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估算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教师应倡导学生独立思维,克服思维局限。如计算“ 5.68-1.56+1.44 ”时,多数学生易忽视运算顺序出错,教师可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之后,教师可以给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强化他们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计算结果,如通过加法和减法的互逆关系进行验算,培养学生严谨的计算思维。此外,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关键,让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增强计算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缺乏学习耐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吸引学生的高度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师生的合作下构建高效课堂

例如,学习处理混合运算问题“4x( 36=4+5 )”时,为助学生灵活完成计算训练,教师讲解算法应融入有趣元素,调动学习兴趣。首先,因计算问题表面复杂,学生易产生阻力,教师要以克服学生思维模式为突破口教学。其次,教师要创设问题解决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其积极参与计算训练,增强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调动计算积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构计算问题,留时间让学生发挥学习优势。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找出学生计算错误和运算规律应用错误,如此既能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又能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计算信心,助其提高计算精度,促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发展。

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规范草稿、检查和纠正计算的良好习惯,重视容易出错的问题,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质的飞跃

例如,学习“ 23×14+198=1 ”等大数计算题时,学生要快速得出答案并养成检查习惯。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让学生借助尾数法和首数法口算、估计答案。之后留时间让学生书写计算、列标准公式算出准确答案。同时,教师在黑板展示同类型练习,要求学生限时完成。学生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纠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一看”“两画”“三算”“四查”明确步骤,规范草案使用,避免误差。学生要养成纠错习惯,检查时小心。教师让学生把易错题记录在错误记录本,课余时间重新训练巩固弱点,使学生计算技能更扎实,实现计算能力突破。教师还应帮学生总结规律、制定学习计划提高计算能力。长远来看,学生能应对各种计算问题,凸显计算教学成效。

六、结束语

总之,计算能力既是数学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提升数学成绩的基础。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力学生巩固计算基础,明晰计算理论与算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要进一步找准正确的计算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稳步推进,保障数学教学任务顺利完成。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

教师还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课程的信心。最终,切实达成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目标,推动小学数学课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