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
杨艳
吉林省白山市第七中学 13470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家校协同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组织者,在协调家校关系、凝聚育人力量中作用关键。当前,高中家校协同存在沟通形式单一、责任划分模糊、协作深度不足等问题,难以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在此背景下,探索科学有效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对优化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1.1 家校沟通渠道的单向性与低效性问题
现阶段家校沟通主要表现为班主任单方面输出信息,像通过微信群发送通知、定期组织家长会等形式,家长的反馈途径相对短缺。这种单向沟通模式造成信息传递不均衡,家长很难深入知晓学生在校的具体状况,班主任也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沟通内容大多集中在学业成绩和纪律问题上,缺少对学生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使得沟通仅停留在表面,难以达成育人共识,削弱了协同教育的效果。
1.2 家校育人目标的差异性与协同性不足
学校专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业提升、品德培育和能力培养;而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甚至对学校的育人举措存在理解偏差。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导致家校在教育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难以达成一致,例如在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兴趣特长培养等问题上容易产生分歧。由于缺乏统一目标的指引,家校双方的行动难以配合,无法形成育人合力,影响了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
1.3 家校责任边界的模糊性与参与度失衡
家校之间的责任划分不够清晰,部分家长将教育责任完全转嫁给学校,对孩子校外的学习和生活缺乏管理;也有班主任过度要求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同时,家长的参与程度存在明显不平衡,部分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部分则消极应对,甚至缺席重要的协同教育活动。责任边界模糊和参与度失衡,导致家校协同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难以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
二、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2.1 基于双向互动的家校沟通机制
构建多渠道、常态化的双向沟通载体,除传统家长会、微信群外,新增线上交流专区、定期家访等沟通方式。明确沟通内容不仅涵盖学业情况,还涉及学生心理状态、兴趣发展等方面。班主任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动态表现;家长积极分享孩子在家的行为情况,提出教育过程中的困惑问题。通过双向互动实现信息对称,加深家校间的信任,为协同育人工作筑牢基础。
2.2 围绕育人目标的家校责任共担机制
组织家校双方共同探讨,结合高中生的发展特性制定统一的育人目标,明确家校在学生成长中的责任划分。学校肩负知识传授、品德引导和能力培养的使命;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营造良好家庭环境,配合学校的教育安排。建立责任衔接体系,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家校共同剖析成因,制定解决措施,形成 “学校主导、家庭配合、协同推进” 的责任模式,确
保育人目标有效落地。
2.3 依托多元平台的家校资源整合机制
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搭建多样化的共享载体。学校开放教学资源,比如邀请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研发、进入课堂观摩教学活动;家长发挥自身职业优势,开展专题讲座、实践指导等活动。借助线上平台建立资源库,共享教育经验、学习资料和心理辅导方法等内容。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丰富育人的内容与形式,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三、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保障策略
3.1 班主任家校协同能力的提升路径
深化班主任培训体系,开设家校沟通艺术、教育心理学等专项课程,提升其协调家校关系的专业能力。组织班主任开展经验分享会,交流成功实践案例和破解难题的实用方法。引导班主任进行常态化自我反思,梳理协同过程中的短板并落实改进措施。搭建班主任专业成长支持平台,提供多元化学习机会和资源保障,助力班主任成为家校协同工作的高效统筹者和领航者。
3.2 家校协同活动的规范化设计策略
制定家校协同活动实施规范,明确活动定位、核心内容、操作流程及参与标准。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多元化活动载体,如亲子成长班会、家校共育论坛、社会实践联动等。活动前期做好周密筹备,厘清家校双方职责分工;活动过程中强化现场引导,保障活动有序推进;活动结束后及时开展总结反馈,征集多方改进建议。通过规范化设计增强活动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确保协同活动长效开展。
3.3 家校协同效果的动态评价机制
构建多维度动态评价框架,从学生综合发展、家校互动质量、协同活动实效等层面开展评价。采用家长评议、学生反馈、班主任自评相结合的多元方式,全面掌握协同育人成效。定期组织评价工作,及时排查问题并优化实施策略。将评价结果作为完善协同机制的重要依据,通过动态评价驱动家校双方持续优化协同模式,提升协同育人的整体效能。
四、结论
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意义重大。针对当前沟通、目标、责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建立双向沟通、责任共担、资源整合机制,辅以班主任能力提升、活动规范设计及动态评价等保障策略,能有效凝聚家校育人合力。这一实践探索优化了班级管理模式,为高中生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对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岳晓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协同干预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5,(11):66-68.
[2]杨永坤.普通高中创造性开展家校合作育人的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2025,(06):77-79.
[3]胡光杰.高中家校协同开展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J].高中生之友,2025,(02):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