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I 技术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慧

江苏省苏州市湄长小学

引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以精选、整理和加工资源为载体,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确保整体教学质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 + 教育”的形式重制课堂计划,在教学创新中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使之积极参与话题讨论、综合实践,基于师生、生生高效交互促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改革、科技创新的双重背景下,探索AI 技术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方法,成为教师教改工作的关键任务之一。

一、情境模拟交互,沉浸式探索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法、开发有效教辅资源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需要,强调以AI 技术赋能教学情境,打造更真实、更有沉浸感的模拟场景,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被内容吸引,并产生深刻思考和激烈讨论。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灵活使用 AR 与 VR 技术,为学生提供趋近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使之在角色代入、情感表达中,真正化被动为主动,转单向记忆于双向理解[1]。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6 课《探访古代文明》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借助 VR 技术,为学生打造“考古”的沉浸式场景,使之以“小考古学家”的身份发现古代劳动者的智慧,明确原始农业兴趣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奠定基础。学生在“身临其境”进入考古现场后,能通过操作虚拟工具挖掘文物,AI 语音助手则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促使学生探索人类共同创造的早期文明,从而在高效学习的基础上深化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文明意识。

二、智能助力协作,项目式综合研讨

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教师基于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教学创新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用AI 算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优化学生合作学习计划。具体而言,教师在对学生知识水平、学习风格等进行综合考虑后,科学建立异质小组,用AI 任务管理系统,为各小组提供实时沟通、资源共享、文档协作的机会,打破时空限制,组织多类型的项目式实践活动。在此期间,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在交互思辨、拓展探索中共同推进项目进程,并活用AI 助手解决项目问题,使之在不断自我反思中获得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在协作与创新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知行合一[2]。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5 课《应对自然灾害》的教学中,教师基于“防御自然灾害”的主题,为学生布置“制定班级防灾减灾方案”

的合作项目任务,科学分组后,各小组可以于线上将“注意饮水卫生,做好疫情防治”等宣传口号转为实际的行为准则、监管制度,利用 AI 技术搜集短视频、智能表格等资源,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方案,并能在组内各抒己见,在对基础知识进行针对性拓展研究中,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与团队协作素养。

三、数据分析学情,个性化教学支持

AI 系统对学习数据具备分析能力,教师能结合数据分析,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活动参与度都呈现出增长迹象。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AI 技术的优势,根据学生学习进度、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等多维度的数据,精准定位每一名学生的薄弱环节,以查漏补缺、适度拓展与潜能激发为目标,生成个性化教学建议,以此为参考完善后续教育计划,确保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基础上,得到个人能力的稳步提升。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 9 课《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通过AI 平台实时监测学生对不同国际组织的讨论情况,及时发现他们理解偏差、理解深度不足等问题,在确定学生认知及发展差异的基础上,于课后为学生针对性推送可视化资料以及个性化线上任务,确保学生在坚定自信、积极探索中深化对国际组织运作机制的认知。

结论:综上所述,AI 技术辅助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课堂上,学生能获取沉浸式学习体验,在具象场景中理解并记忆抽象知识,建立完整知识体系,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进一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利用AI 技术价值,制定更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集成更高级的情感识别技术,在充分理解学生学习情感需要的基础上,即时改变教学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切实的教育支持,使学生在舒适且优质的学习环境中,实现学科综合素养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策略[J].中小学电教,2025,(03):73-75.

[2]鲁剑锋.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思政教学——以《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单元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4,(Z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