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基坑施工技术与支护体系优化研究
温子旭
湖北交投绿色生态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荆州 434000
引言:
现有研究仍存在三方面的突出短板:一是地质条件识别精度与施工响应速度不匹配;二是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支护体系动态适应机制尚未明晰;三是缺乏贯穿勘察、设计、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协同平台。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深基坑工程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安全高效实施,亟需通过技术创新予以突破。
一、复杂地质条件特征分析
(一)地质风险因子分类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工程面临多维度地质风险,其风险因子可系统归纳为岩土特性、水文条件及地质构造三大类。
岩土特性方面,流变性土体在持续荷载下的时效变形可导致支护结构应力重分布,如软黏土的蠕变效应会使基坑位移随开挖时间呈对数增长;膨胀性土体遇水膨胀产生的膨胀力可达 100-300kPa ,极易引发支撑失稳;而裂隙发育的岩体则存在局部崩塌风险,实测数据显示裂隙密度大于5 条 /m 时岩体强度衰减达 40% 以上。
水文地质风险主要表现为动态水压作用,承压水头每升高 10m 会对坑底产生约 100kPa 的浮托力,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地层更易形成管涌通道,给深基坑工程带来风险。
构造影响集中于断层破碎带与岩溶发育区。断层错动带内岩体强度仅为完整岩体的 10%-30% ,对基坑稳定性构成威胁;岩溶区溶洞顶板安全厚度不足洞径 2倍时,容易发生塌陷,存在较大风险。
(二)地质力学耦合效应
不同地层组合会引发差异显著的应力传递路径:当硬岩上覆软土时,开挖卸荷会导致应力向坑周硬岩区域集中;反之,若软土下伏硬岩,则易形成“悬臂效应”,对基坑稳定性产生特定影响。
岩土体各向异性特征显著影响破坏模式,使得地质力学响应更为复杂。水岩相互作用通过有效应力原理调控变形发展,饱和黏土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每延迟24 小时,相应土体固结变形增加 15%-20% ;而砂土中的动水压力更会诱发流砂现象,加剧工程风险。如深圳花岗岩残积土地区的监测表明,开挖面通过风化界面时的变形速率突变系数可达 3.5-4.2,且滞后变形持续时间较均质土层延长 2-3倍。
二、深基坑施工关键技术
(一)地质精准探测技术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施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地质探测的可靠性,精准的地质探测是保障施工安全与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传统钻探方法的局限:传统钻探方法因取样间隔大、难以捕捉地层突变界面,已逐渐被多维融合探测技术取代,难以满足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基坑施工对地质探测的高精度要求。
现代地质精准探测技术及应用:(1)三维地质雷达通过高频电磁波反射可识别 0.5m 以上的异常体,如在武汉某地铁基坑工程中,成功探测出埋深 15m 处厚度仅 0.8m 的软弱夹层;(2)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则实现了应变场连续监测,如上海中心大厦基坑施工中布设的 5km 传感光纤网络,实时反映了坑周土体微应变超过 500με 的高风险区;(3)随钻测量系统将钻进参数与地层特性建立关联模型,现代探测技术正朝着“空-地-孔”一体化方向发展;(4)无人机航磁测量可快速圈定断层破碎带范围,结合孔内 CT 扫描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分辨率可达0.1m×0.1m×0.1m⨀ 。
(二)差异化开挖工艺
面对非均质地层的深基坑工程,标准化开挖方案往往导致局部应力集中或过度变形,因此采用差异化开挖工艺十分必要,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地质条件。
分区分层开挖策略:分区分层开挖策略通过划分力学特性相近的施工单元,采用不同的开挖步序与支护时序。如重庆某不对称荷载基坑,将背靠山体侧与临江侧分别采用 6m 和 3m 的分层厚度,最终差异沉降控制在 8mm 以内,有效保障了基坑的稳定性。
针对特殊工况的开挖技术:针对岩土交界面出现的“上软下硬”特殊工况,研发的缓冲爆破与机械联合开挖技术。如在广州花岗岩残积土基坑中应用该技术,实现爆破振动速度控制在 1.2cm/s 以下的同时,开挖效率提升3 倍,兼顾了施工安全与效率。
三、支护体系动态优化
(一)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成为支护体系动态优化的重要环节,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了科学框架。该模型要综合考虑支护结构的受力性能、变形控制、施工工艺限制和资源配置等因素,通过建立数学表达式将各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函数,形成多目标优化问题。
模型中包括力学约束条件,如支护结构的承载力、变形限值和安全系数,确保支护结构在力学性能上满足要求;同时,要引入施工周期、成本预算和环境影响指标,确保优化方案在满足安全前提下实现经济合理,兼顾多方面效益。模型应具备动态调整能力,能够根据施工进展和地质变化实时更新约束条件,适应现场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增强模型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借助该模型,可以在支护结构形式、支撑布置、锚杆参数及材料选用等方面实现全面优化,提升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后续智能优化算法提供坚实基础。
(二)智能优化算法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优化算法在深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蚁群算法等,这些常见的智能算法通过模拟自然界生物进化或群体行为,具备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和多目标优化能力,能在复杂的设计空间内快速寻优。应用这些算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优化方法中存在的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具体来说,智能优化算法结合多目标优化模型,根据初始参数随机生成多个支护方案,通过适应度函数评价方案优劣,经过迭代交叉、变异等操作,不断逼近最优解,从而得出更优的支护设计方案。
算法能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动态调整优化策略,实现支护体系的自适应设计,使设计方案更贴合实际施工情况,提高了深基坑支护体系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三)实时反馈调控机制
支护体系的动态优化要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实时反馈调控机制,基于传感器网络和自动化监测技术,施工现场能实时采集基坑变形、支护结构内力、地下水位等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及时上传至监控平台,为后续的分析与调控提供数据支撑。
监控系统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判别是否存在超限风险,结合多目标优化模型和智能算法,提出相应调整方案案,确保调控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调控机制包括支撑力的调整、锚杆加固、降水方案优化等;同时,反馈机制强调施工各环节的信息共享,促进设计、监测、施工及管理团队的协同作业,提高响应速度,形成工作合力。
该机制在运行过程中积累的施工数据,为后续项目的支护体系优化提供宝贵的经验,推动深基坑施工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安全与效率的双重保障。
四、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质条件的不可预见性、周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施工安全的高标准要求,使得传统的经验型设计方法逐渐难以满足现代工程需求。在此背景下,深基坑施工技术与支护体系的精细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从地质精准探测到动态优化算法,从实时反馈调控到数字孪生技术,技术创新正在重塑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范式。
参考文献:
[1]龙江.复杂城市环境下深基坑支护与施工优化技术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4):85-87.
[2]李自江.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基坑支护体系优化设计与施工技术改进[J].四川水泥,2025(3):161-162+171.
[3]李皓然.复杂地质环境下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研究[J]. 门窗,2025(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