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中数据采集与处理的新方法研究
王乐海
山东集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的深度融合,地质勘查正经历着数据采集与处理方式的革新。高精度传感器、无人机遥感、分布式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数据获取的效率和维度。云计算与机器学习算法为海量地质数据的智能处理与解释提供了全新路径,推动地质勘查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对资源评价与灾害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勘查中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研究意义
地质勘查中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随着深地探测、资源勘查与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不断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勘查手段已难以满足高精度、高效率的解译需求。近年来,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与智能分析逐渐成为地质研究的核心方向。高分辨率遥感、无人机传感网络、分布式地面监测系统等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空间与属性数据的获取能力与覆盖密度。在数据处理层面,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方法推动地质信息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建模转变,大幅提高了复杂地质体识别、构造推断及资源潜力评价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该方向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突破地质信息提取与融合的技术瓶颈,还可为矿产资源评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等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推动地质勘查方法论与技术体系的革新,对实现国家能源资源安全、重大工程规划与地质环境保护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2 地质勘查中数据采集与处理面临的挑战
2.1 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与融合复杂性
地质勘查数据来源于卫星遥感、航空物探、地面传感器、钻探岩芯等多种渠道,其格式、尺度、分辨率与物理意义存在显著差异,构成多源异构的复杂数据体。这类数据在时间与空间基准、坐标系统与精度层面上均不尽统一,导致数据间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如何建立有效的标准化框架与算法模型,以实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地质影像等不同模态数据的高精度配准与语义层面的深度融合,是当前面临的核心瓶颈。缺乏统一的融合标准不仅阻碍了全景式地质模型的构建,更影响了基于数据驱动进行地质过程反演与规律发现的可靠性,对深部找矿与复杂构造解析等应用领域形成制约。
2.2 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与智能解译效能
现代勘查技术产生了超大规模的数据集,其数据量级已远超传统方法的处理能力极限。这对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实时分析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在野外现场勘查中,亟需具备对高频采集数据进行快速预处理与边缘计算的能力,以支撑实时决策。另一方面,尽管机器学习为数据解译带来了自动化潜力,但其应用效能严重依赖于高质量样本库。地质体结构的隐蔽性与演化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样本稀缺且标注困难,使得深度学习模型易出现过度拟合与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开发适用于小样本条件的弱监督或自监督算法,提升模型对复杂地质模式的识别与推断精度,是实现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地质解译的关键难题。
2.3 探测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模型构建不确定性
地质探测属于典型的“灰箱”甚至“黑箱”反演问题,其观测数据与地下真实属性间存在显著的非唯一性。同一组数据可能对应多种截然不同的地质模型,这种固有的不确定性严重制约了数据挖掘的深度与可靠性。当前算法在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时,多依赖于插值与几何模拟,难以有效融入地质成因机制与专家先验知识,导致模型在无控制点区域存在较大风险。如何开发耦合物理规律与数据驱动的混合建模技术,将地质动力学过程约束与概率反演框架相结合,以降低解译结果的多解性,并实现不确定性量化评价,是提升模型预测性与实用价值所必须突破的科学挑战。
3 地质勘查中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创新方法
3.1 空-地-井协同的智能传感技术体系
当前地质勘查数据采集的创新方向集中于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的空-地-井协同观测网络。通过集成高光谱遥感、无人机机载传感阵列、地面无线传感器节点以及井下原位监测装备,实现了对地质体多尺度、全要素的连续感知。这类智能传感网络不仅显著提升了数据采集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频率,其边缘计算节点还具备初步的数据预处理与质量自检功能,能够在野外现场对异常数据实施标记与压缩传输,极大减轻了后端数据存储与通信负担。该技术体系推动了地质勘查从静态、孤立的观测模式向动态、互联的实时感知范式转变,为捕捉复杂地质过程的时空演化规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基础。
3.2 多模态地质数据的融合与统一建模技术
针对地质数据多源异构的特性,创新方法聚焦于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数据融合与统一建模技术。利用深度学习中的跨模态表示学习、图神经网络及注意力机制,能够自动提取遥感影像、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等不同模态数据中的深层特征,并将其映射到统一的高维语义空间中进行关联与互补。这种方法有效克服了传统解释中依赖人工经验、主观性强且多源数据难以融合的局限性。通过引入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融合算法,实现了地球物理、遥感与地球化学等异构数据的智能关联与协同反演,驱动了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的自动化构建。该模型兼具几何准确性与物理一致性,显著提升了地质体边界识别、矿化信息提取及构造解析的客观性与量化精度,为深部找矿和地质结构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3.3 基于机理与数据双驱动的智能解译模型
为应对地质反演问题的多解性与不确定性,创新研究致力于发展机理与数据双驱动的智能解译模型。该类模型将地质成矿理论、构造演化动力学过程等物理规律以可微分方程或约束条件的形式嵌入到深度学习框架中,使神经网络的学习与预测不再纯粹依赖数据统计特征,而是同时受控于物理机理。这种混合智能范式有效融合了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两种方法的优势。它继承了深度学习等数据驱动方法强大的非线性映射与特征挖掘能力,能够从海量、高维的勘查数据中自动提取复杂模式。通过将地质成矿理论、岩性分布规律、构造控矿准则等先验知识以物理方程、约束条件或规则的形式嵌入到机器学习框架中,对模型训练与推理过程施加科学约束。这种融合使得反演过程不仅依赖于数据统计特征,更符合地质过程的物理机制与演化规律,显著提高了模型的可解释性与泛化能力。其结果是大幅降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反演中的多解性,并能对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评价,最终为隐伏矿体定位、资源潜力评估及地质灾害敏感区划提供更为精准和可靠的决策依据。
结束语
新兴技术为地质勘查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带来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大幅提升了数据质量与解释精度,也重构了传统地质工作的范式。未来,随着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融合与智能算法迭代,地质勘查将迈向更高水平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为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吕超迪,李宾.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地质勘查中的创新与应用[J].张江科技评论,2025,(06):75-7
7.
[2]马明智,张英,斗金西.金属矿山地质勘查与测绘技术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
2025,(12):174-176.
[3]靳亚云.智能化地质勘查技术在矿山勘探中的应用及案例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5,(12):183-1
85.
[4]于兴凯.矿山地质勘查工作要点及勘查质量控制探析[J].西部探矿工程,2025,37(06):64-66.
[5]何志强.倾斜摄影测量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J].中国金属通报,2025,(06):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