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控制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适应性优化
岳洪有
天津凯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 300384
1 城市轨道交通电气控制系统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电气控制系统是集牵引供电、列车运行控制、信号联锁、环境监控与安全保障于一体的综合性自动化系统,其核心功能在于实现列车的精确调度、安全防护与高效运行。当前,主流系统多采用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与分布式控制单元(DCU)的分层架构,结合专用通信网络实现信息交互。该架构在系统集成度与控制精度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广泛应用于地铁、轻轨及有轨电车等场景。尤其在信号系统中,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移动闭塞与高密度行车组织,极大提升了线路运能。然而,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持续增长,系统运行环境日趋复杂,原有设计在应对突发客流、多线协同调度及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逐渐显现出局限性。部分早期建设线路的控制系统已运行十余年,其硬件平台性能受限,软件更新滞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智能化与弹性调度需求。因此,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适应性优化,不仅是技术演进的必然选择,更是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营的关键路径。
2 城市轨道交通电气控制系统面临的问题
2.1 硬件设备老化与可靠性问题
电气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长期处于高负荷、高振动、温湿度波动的地下环境中,其性能衰减不可避免。尤其在服役超过十年的线路中,关键元器件如继电器、接触器、电源模块及传感器的电气特性显著退化,导致误动作、响应延迟等故障频发。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早期设备已停产,备件采购困难,维修成本急剧上升,形成“技术孤岛”。此外,传统硬件设计多采用固定功能模块,缺乏灵活扩展能力,难以适应新线接入或运营模式调整的需求。硬件可靠性下降不仅直接威胁行车安全,更因故障排查与更换耗时长,严重影响运营效率与乘客体验。因此,硬件平台的现代化升级与冗余设计已成为提升系统整体可靠性的当务之急。
2.2 软件算法与实际运行需求不匹配
尽管硬件平台不断更新,软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却相对滞后。现有控制软件多依赖预设逻辑与静态规则库,难以动态响应复杂多变的运营场景。例如,在高峰时段突发大客流或临时限速情况下,传统算法无法实时优化列车运行图与牵引/制动策略,导致能耗增加与乘客滞留。同时,故障诊断多依赖人工经验与简单阈值判断,缺乏对设备状态的深度分析与趋势预测能力。这种“被动响应”模式使得维护工作滞后于故障发展,增加了非计划停运风险。此外,软件架构封闭,不同子系统间数据壁垒明显,难以实现跨专业协同优化。因此,构建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能力的智能算法体系,是提升系统运行效能与维护水平的核心突破口。
2.3 通信网络的稳定性问题
电气控制系统的高效运行依赖于稳定、低延迟的通信网络。当前系统多采用现场总线或早期工业以太网技术,其带宽有限、抗干扰能力弱,在高密度数据传输场景下易出现数据丢包、延迟抖动等问题。尤其在多列车密集运行或紧急制动指令下发时,通信延迟可能导致控制指令失步,引发安全隐患。此外,传统网络拓扑结构单一,缺乏冗余备份机制,一旦主干链路中断,将导致大范围系统瘫痪。随着车载设备、轨旁传感器及监控系统产生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现有通信架构已难以承载实时大数据传输需求。因此,构建高带宽、低时延、强容错的通信网络,是保障控制系统实时性与可靠性的基础支撑。
3 城市轨道交通电气控制系统适应性优化策略
3.1 硬件设备优化
针对硬件老化与扩展性不足问题,应推行模块化、标准化与冗余化设计。首先,采用基于国产化高性能处理器的通用硬件平台,替代老旧专用设备,提升计算能力与环境适应性。其次,推行模块化设计理念,将电源、控制、通信等功能单元解耦,实现即插即用与灵活配置,便于后期功能扩展与局部升级。关键控制节点应引入双机热备或三取二冗余架构,确保单点故障不影响系统整体运行。同时,部署智能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关键设备的温度、振动、电流等状态参数,为预测性维护提供数据支持。通过硬件平台的全面升级,构建一个高可靠、易维护、可扩展的物理基础,从根本上提升系统韧性。
3.2 软件算法优化
软件优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从“规则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引入基于深度学习的故障预测模型,利用历史运行数据与实时监测信息,构建设备健康度评估体系,实现故障的早期预警与精准定位。在运行控制层面,开发自适应调度算法,结合客流预测、线路状态与能源价格等多维数据,动态优化列车运行间隔、停站时间与牵引策略,实现运能与能耗的最优平衡。此外,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打破各子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决策。通过软件算法的智能化升级,使控制系统具备“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能力,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与安全性。
3.3 通信网络优化
通信网络优化需从架构、协议与介质三方面协同推进。采用高可靠性的工业以太环网(如 PROFINET IRT 或 EtherCAT)替代传统现场总线,提供百兆甚至千兆级带宽,确保控制指令与状态信息的实时、无损传输。在网络拓扑上,构建双环或星-环混合冗余结构,任一链路中断均可通过备用路径自动切换,保障通信连续性。同时,部署时间敏感网络(TSN)技术,实现关键控制数据的确定性传输,确保微秒级同步精度。在无线通信方面,引入 5G 专网或 Wi-Fi 6 技术,满足车载视频监控、乘客信息系统等大带宽应用需求。通过构建多层次、高可靠的通信网络,为系统数据交互提供坚实通道,支撑智能化功能的全面实现。
4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电气控制系统的适应性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硬件、软件与通信网络的协同革新。通过对硬件设备实施模块化与冗余化升级,有效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通过引入智能算法与数据驱动模型,实现了控制策略的动态优化与故障的精准预测;通过重构高带宽、低时延的通信网络,保障了信息交互的实时性与稳定性。上述优化策略的综合应用,不仅解决了当前系统在老化、智能性与通信稳定性方面的突出问题,更构建了一个具备自适应、自诊断能力的新型电气控制体系。该体系显著增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保障能力、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为复杂城市环境下的高效、可靠交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探讨[J].李秋苓,田坤.中国储运,2024
[2]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控制系统应用分析[J].张涛.人民公交,2024(10).
[3]新型城市轨道交通道岔电气控制系统探索[J].张耀红.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3(09).
[4]基于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实验综述报告[J].席宇迪,甘泉,马运强.科技风,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