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渗透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
马晓霞
汕头市潮阳区和平塘围小学 广东汕头 5150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个体品德形成关键阶段,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德育渗透工作如春雨润物,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上作用无可替代,教育实践中,这项贯穿教育全过程的重要工作,常陷入难以深入、效果欠佳的困境,突破现实阻碍,让德育融入学生成长各环节,是亟待解开的教育命题,剖析其中症结并探寻有效路径,能夯实小学德育根基,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渗透面临的现实困境解析
(一)德育资源配置失衡与专业支持不足
德育渗透缺少系统性资源支撑,专用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难转化为具体教育场景,校内德育设施,实践基地、心理辅导室等建设不完善,仅停留在基础配置,满足不了常态化德育活动需求,专业培训机制没有,班主任得不到前沿德育理论与实践方法指导,学生心理问题、行为偏差等复杂情况出现,班主任专业能力不足,常陷入被动,德育渗透因此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
(二)德育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与操作性
现行评价机制看重学生学业成绩量化考核,对德育成效评估缺明确标准与有效工具,德育评价多凭班主任主观观察记录,难全面呈现学生品德发展动态过程,给不了德育渗透改进依据。学校考核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业绩挂钩,德育渗透努力难获认可与激励,班主任主动开展德育创新的积极性被削弱。
(三)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存在融合壁垒
学科教师缺德育渗透观念,教学任务局限在知识讲授,忽略学科内容中的品德教育要素,班主任推进跨学科德育融合,因学科间协作机制没有,不易凝聚教育力量,不同学科教学进度与德育目标难协同,德育渗透在各学科课堂零散,搭不起连贯的品德培育体系,影响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整体认知与内化。
二、破解小学班主任德育渗透困境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家校社三维协同德育生态
组建家校社德育联盟,签订三方协同育人协议,理清学校课程设计、家长家庭教育、社区资源供给权责,搭建制度化协同机制,学校每学期安排 3~4 次"德育开放日",敞开特色课堂,邀约家长参与并收集建议,携手社区举办"职业体验日""家风故事会",家庭劳动打卡、社区志愿服务结果归入综合素质评价,设置荣誉称号用于激励学生。搭建"德育共育云平台",整合学生行为记录、成长档案、家校沟通功能,三方即时上传学生品德表现、劳动实践、志愿服务具体数据,定期举办线上德育沙龙,针对德育疑难展开交流,制作电子简报供各方学习,推动理念方法交融,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
(二)推进德育渗透数字化赋能转型
打造智慧德育生态体系,搭建智能化德育管理系统,运用物联网收集学生行为数据,结合评分、积分与家校反馈机制构建德育成长档案,依托大数据分析打造品德评估模型,产出预警报告,给出个性化干预方案,研发 VR 德育情境课程,凭借 3D 建模复现校园欺凌调解、文明借阅等真实场景。设计多线程剧情供学生自主抉择,形成道德判断报告,搭配同伴互评与教师点评增强实践能力,创设动态德育资源云平台,按 12 个主题划分资源,配备年级适配标签与学情索引,整合智能备课、案例分析功能。依靠AI 达成资源精准匹配,多维度支撑德育教学全流程。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渗透工作的优化方向与实效提升
(一)深化德育内容与生活场景的动态融合
德育内容要打破教材束缚,和学生生活场景建立密切关联,结合时令节气规划“清明祭英烈”“重阳敬长辈”等主题活动,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可参与的实践感受,针对校园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课间秩序维护、小组合作矛盾等,组织“班级议事会”,指引学生通过民主讨论拟定行为公约,在处理问题过程中领会规则意识与责任担当。留意社会热点事件包含的道德元素,环保行动、志愿服务等,安排学生撰写观察日记并开展班级分享,让德育内容随生活变动不断更新,提升道德认知的现实感与代入感。
(二)构建多元立体的德育评价反馈机制
跳出单一教师评价框架,搭建 “自评 — 互评 — 家校评” 三维评价体系,制作 “道德成长积分卡”,涵盖诚信、友善、责任等方面,学生每日自行记录行为表现并写下反思文字,每周开展小组互评时,结合具体事例具体分析并提出改进想法。每学期举办两次 “德育成长博览会”,陈列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影像记录、践行道德规范的手账等实物成果,邀约家长、社区代表到场参与评议,现场填写包含具体建议的发展建议表,评价结果不用于等级划分,改而形成个性化成长报告,着重标注不同阶段进步轨迹与需要提升的具体方向,为后续德育渗透工作提供精准指向。
(三)强化班级文化对德育渗透的浸润作用
塑造具备道德引领效能的班级文化环境,教室中设置“善行墙”,定时展示学生互助、谦让等真实事例的图文记录;开辟“成长树洞”专栏,激励学生匿名分享道德困惑与感悟,班主任引导集体探讨解决方案。确立班级传统仪式,新学期“成长契约”签订、毕业季“责任接力”传递等,凭借重复性仪式加深道德认知的内化[4]。组织“小小德育观察员”队伍,学生自主发掘身边的道德行为典范,每周汇编成班级德育简报,促成“榜样示范—群体效仿—文化自觉”的良性循环,让德育渗透融入班级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
结语:
小学班主任德育渗透工作要跨越资源配置、评价机制、融合壁垒等现实阻碍,依托构建家校社协同生态、推进数字化赋能、强化能力培育等路径化解难题,往后,德育内容同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多元评价体系完善,班级文化浸润作用凸显,德育渗透会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渐渐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通的育人格局,为学生品德成长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甘孝联.育人树德全面发展——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德育思想的渗透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5,(16):165-167.
[2]王喜甲.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J].教书育人,2024,(19):78-80.
[3]陈德美.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25,(0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