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侯清磊
山东省鱼台县第三实验中学 山东济宁 272300
引言:
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者不可缺少的角色。家校社协同育人可以将三者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育人合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协同育人的效果并不明显。深入研究这些困境并探索有效的路径,对提升中学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县域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研究
(一)家校社协同意识淡薄
家庭方面,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责任,对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参与度较低。学校方面,一些教师在制定教育计划、开展教育活动时没有征求家长的意见,没有真正让家长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社会方面,社会组织的教育活动缺乏与学校的深度对接,社会方面没有形成主动融入的意识。
(二)家校社沟通机制不健全
家校社沟通渠道单一并且效果不好。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只依赖于家长会、班级微信群等方式。家长会内容也多以学生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本身的深度交流。微信群沟通信息较多,重要通知容易被覆盖,导致部分家长看不到,且文字沟通容易引发误解,不能传递复杂的教育理念和学生成长的细节。
(三)家校社责任划分不清晰
家校社责任边界模糊。当学生出现学习成绩下滑时,家长会指责学校管理不严,学校则会抱怨家长监护不力。部分学校将学校本应承担的教育责任转嫁给家长,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等加重家长负担。社会层面的责任界定模糊,政府部门对协同育人的统筹规划不足,导致社会教育责任落实不到位。
二、县域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家校社协同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协同育人的专题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到家长和社会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学校要向家长宣传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明确家长在学生品德素质培养、生活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责任。学校定期组织家长经验交流会,让优秀的家长去分享协同育人的经验,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家长可以作为学校活动的志愿者身份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学校不仅要多开展多样化的家校合作活动,还要敢于开放管理决策,尊重并接纳家长的相关建议。让家长以学校教育决策者的角色参与,参与学校家校合作的教育具体的方式探讨,让家长在协同教育中拥有自己一席之地,和老师互相交流家校合作中教育的经验,共同构建目标与计划。社会要增强教育担当,政府部门应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纳入发展规划中,通过政策宣传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协同育人成功案例的宣传,营造协同育人的社会氛围。社区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在宣传栏发布协同育人的各种资讯,让家长和学校直观了解可利用的社会资源。
(二)完善家校社沟通机制,保障信息同步
学校可构建线上线下智能沟通平台。线上搭建协同育人信息平台,整合学生的成长档案、家校社互动等功能。家长可以通过平台查看孩子的课堂表现、课堂成绩、期末成绩、心理测评结果、个性化发展建议等。教师可发布教学计划、征集家长意见。社会机构可上传协同育人资源信息。平台还可设置沟通模块,方便教师与家长进行一对一深度沟通。线下优化传统沟通方式,每月召开“主题家长会”,围绕“协同育人”“素质教育”“品德教育”等具体主题开展互动讨论。每学期学校可分情况组织几次“教师家访日”,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学生成长细节。学校每季度还可举办“家校社协同育人座谈会”,邀请家长代表、社区负责人、学校代表、教师代表来共同商议讨论协同育人计划。学校向家长传递的信息大部分是学生成绩和课堂纪律表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社交情况以及兴趣发展等个性化信息分享不足。家长向学校反馈的内容也多围绕孩子的日常饮食起居,对学生在家的真实学习情况表达较少。学校不了解社会能够提供的教育资源,社会也不清楚学校的育人需求,家长难以获取社会层面的教育信息。家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学校往往缺乏明确的回复,导致家长参与度受到打击。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信息,学校未能及时反馈使用效果和改进需求,影响社会力量参与的持续性,这些情况都使得协同育人难以形成闭环。
(三)明确家校社各方责任,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应该确定清晰的责任清单,标明家庭责任、学校责任以及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包括营造积极的、温馨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配合学校和教师完成教育任务,监督孩子合理安排作息;积极参与家校沟通,主动反馈孩子的成长及学习情况,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生活自理能力。学校责任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完善家校社沟通机制,组织协同育人活动;指导家庭教育,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育内容。社会责任包括政府部门负责政策制定、资源统筹和监督评估;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教育服务;社区营造协同育人的成长环境,组织邻里互助活动。政府教育部门还可建立监督机制,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纳入学校考核指标,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对工作不到位的学校进行约谈和指导;学校可成立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协同育人工作进行监督,定期评议并提出改进建议;社会成立教育协同监督委员会,监督企业、社会组织履行教育责任的情况;建立“协同育人信息公示平台”,公开各方责任履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结语:
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而艰难的过程,其困境的突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打破壁垒、形成合力。通过强化协同意识,让各方认识到自身在育人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通过完善沟通机制,消除信息壁垒,实现精准互动;通过明确责任清单,以制度保障协同育人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协同高效的育人体系,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倪志刚.探索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区域实践模式——以浙江省乐清市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24,(13):83-85.
[2]李菲,易桃.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美国服务学习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24,(01):5-10.
注:本文系 2025 年度济宁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济宁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以县域中学为例》(项目编号:25JSGX15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