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胡志华
中共南充市委党校
引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振兴被赋予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旨在通过综合政策措施,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然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提出可行的实践路径和政策建议。
1.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
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涵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四个重要方面。首先,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包括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和多元化发展,这是通过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来实现的。此外,发展非农产业如旅游业、手工业和服务业,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和活力的关键。其次,社会进步,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改善,是确保农村人口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涉及到教育设施和质量的提高,还包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生态保护则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推行绿色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加强自然资源管理,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维系乡村社会凝聚力和活力的精神动力。通过保护传统文化遗产、鼓励文化创新,乡村特色得以保留和发扬,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内在稳定和发展。
2.中国式现代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中国式现代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发展理念和技术应用等方面。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国家战略层面对农村经济社会滚动发展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通过实施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保障。在发展的理念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这一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得以充分体现,推动农村地区在坚守生态保护底线的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此外,现代化进程中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乡村振兴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不仅缩短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还促进了乡村各领域的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乡村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过渡。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促使其在高水平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3.实践路径分析
3.1 产业振兴
3.1.1 农业现代化与产业融合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在实践中,农业现代化要求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机械、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实现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的目标。同时,产业融合是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包括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如农业与加工制造业、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这种产业融合不仅拓展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来源,而且促进了就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2 特色农业与新型农业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乡村经济突破的一条有效路径。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传统优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品,比如有机农产品、特色水果、地方特色养殖等,可以形成市场独有的竞争力。同时,推动新型农业发展,尤其是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式农业等新业态,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这种新型农业的发展,依托于科学的管理、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策略,能够有效吸引城市资本和创业者的投入,推动农村产业的整体升级。
3.2 文化振兴
3.2.1 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
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文化包括丰富的民间传统、习俗、手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乡村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产。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充分挖掘和活化这些文化资源,通过建立乡村文化档案、开展文化遗产的展示教育活动和支持传统技艺的传承人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同时,需要鼓励乡村社区参与到文化保护的过程中,让当地居民意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3.2.2 通过文化创新促进乡村旅游
文化创新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科技融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乡村旅游体验,吸引城市游客和国际游客的兴趣。这包括开发基于乡村历史文化背景的旅游产品,设计和举办文化艺术节、乡村音乐会等活动,或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乡村的历史人文景观。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应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这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能让游客深刻感受乡村的文化魅力,推动乡村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
3.3 生态振兴
3.3.1 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绿色发展与保护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绿色发展强调通过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推广绿色农业、生态农产品和清洁能源的应用。例如,倡导有机农业、实施轮作休耕制度、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等都属于此范畴。此外,生态保护则重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如大力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恢复等项目,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抗逆能力。这些措施不仅对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还能在长期内为乡村提供稳定的生态服务和景观价值,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3.2 资源优化与环境改善
资源优化与环境改善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旨在通过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具体实践路径包括提升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效率,如推广节水灌溉、合理施肥、土壤改良等技术,确保资源的高效使用和持续供应。此外,环境改善还包括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村镇环境卫生水平,以及实施村镇绿化和美化工程。这些措施不仅直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同时也创造了更具吸引力的农村环境,促进了农村旅游业和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综合来看,资源优化和环境改善是实现生态振兴、提升农村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4 人才振兴
3.4.1 教育提升与人才培养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育提升和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教育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和资源配置,确保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课程设置能够满足现代化教育需求,提升教育质量。二是强调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通过设立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和项目,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针对青壮年群体,应加强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个人素养,为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4.2 回乡创业与人才引进
回乡创业和人才引进是活跃农村经济、带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政策非常关键,包括提供信贷支持、减免税收、办公和基础设施扶持等,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回乡投资创业。此外,引进市场化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特别是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和电商等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和利益激励,鼓励他们投身乡村发展事业,助力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现代化转型。这不仅能带来新的技术和理念,还能形成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提高乡村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通过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供生活、教育和发展支持,确保人才在农村“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从而实现乡村的长久繁荣。
4.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
4.1 数字化技术在乡村经济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驱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使传统农业和乡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首先,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可以直接对接城市消费市场,缩短中间环节,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数字农贸平台的发展,使得农产品的流通更加高效和便捷。其次,数字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农产品的生产管理,通过应用如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农民可以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科学决策,优化生产过程,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此外,数字金融服务的发展也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使个体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能够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助力乡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4.2 智慧农业与智慧村庄建设
智慧农业和智慧村庄建设代表着农业及农村发展的未来趋势。智慧农业通过整合传感器技术、精准作业技术和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实现对农业生产每一个环节的智能化管理。例如,自动化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智能养殖监控等,都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而智慧村庄建设则旨在通过信息化设施的全覆盖,提升农村地区的科技和信息化水平。这包括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等,使村民能够享受与城市相近的便利服务。通过普及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智慧村庄不仅能够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还能促进村民之间的连接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从而激发农村的创新潜能,实现乡村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5.政策建议
5.1 政府角色与制度保障
在乡村振兴的实现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领导者和推动者的重要角色。首先,政府需要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这包括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项目,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其次,政府应强化规划与监督职能,制定科学的村庄总体规划和细分发展路径,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与协调发展。此外,政府还需加强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考核机制,确保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激励政策来推动基层政府和相关人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全心投入与创新发展。政府角色中还有一方面是推动信息公开和透明化,增强决策的民主参与和监督。
5.2 社会参与与多元合作
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离不开社会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和合作。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加入乡村振兴的行列,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投资产业项目、发展乡村旅游、新型农业以及提供技术支持来参与乡村振兴,而社会组织则可以在文化传承、社区服务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倡导以“村社共建”模式,实现村集体、家庭农场与企业的联合与合作,以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通过社会各界的倾力参与,推动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联动、多元共赢的乡村振兴格局,从而增强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可持续性。多元合作也意味着要尊重和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确保乡村振兴的效果能够长期落地实施。
结束语: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当前实践路径的分析,强调了各方协同、综合施策的必要性。未来,只有在政策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执行上精准到位,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推动乡村转型,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巩翰文.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5,56 (04):93-97+100
[2]赵冰杰.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农业产业化,2025,(01):20-22+37.
[3]杨慧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J].当代农机,2025,(01):41-43.
[4]王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实践路径探析[N].山西科技报,2024-09-30 (A05
[5]李飞,王卓,刘一涵.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2):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