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文科视域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研究

作者

黄语婧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312000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已成为核心战略要求。商务英语专业作为语言学科与商科交叉融合的典型代表,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面对快速变化的全球商业环境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亟需进行深度改革与优化升级。积极探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改革路径,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学科交叉深度不足,知识融合度低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语言与商务课程往往只是简单叠加,课程教学重心仍偏重语言技能训练,涉及的商务知识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对国际贸易实务或经典案例的深度剖析较少。同时,部分英语教师自身的商科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相对不足,教学内容更新也常滞后于行业实际发展。

(二)课程设置同质化,忽视地方特色与个性化需求

许多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存在明显同质化现象,传统课程占比偏高,而数字营销、跨境电商运营等新兴领域课程开设不足且未能形成系统化的课程模块。此外,未能紧密结合本地支柱产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导致学生所学技能与本地企业外贸类岗位的实际要求存在差距,就业竞争力不强。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企合作形式化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商务英语专业实践常面临以下困境:一是实践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二是实践内容流于形式,学生深度参与实务操作的机会少;三是专业实习岗位匹配度低,仅有少数学生实习能接触到真实的商务场景,且企业提供的案例资料常涉及商业机密,无法用于学习分析;四是部分高校受限于资源和平台建设难度,普遍缺乏功能完善的跨境电商仿真实训平台,学生难以完整模拟和体验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一)深化交叉融合,构建“语言 商务+数智”三维能力体系

随着全球商业环境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演进,现代国际商务运作高度依赖语言沟通、商业逻辑与数据分析的有机结合。语言能力是获取商务与数智知识的载体,商务知识赋予语言实践意义与场景,而数智素养则革新问题解决模式。因此,商务英语专业须深化语言与商科的交叉培养,积极融入数智元素,构建“语言+商务 + 数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有效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应用,实现学生能力从掌握语言工具到解决复合商务问题的系统性提升,培养精语言、懂商务、通数智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措施包括:设置数智商务应用特色课程模块,在语言与商务融合基础上嵌入数据分析、数字营销、智能商务等情境化课程,培养学生整合跨领域知识解决复杂商业问题的能力;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探索设置“商务英语+”工科微专业,将相关工科基础课程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为毕业生入职本地企业涉外岗位拓宽渠道;设立跨学科学分要求,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金融、数据分析等第二专业课程。

(二)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地企协同育人生态圈

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离不开真实商业环境的锤炼,校地企协同机制能够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紧密衔接。这种协同生态响应了新文科服务社会发展的导向,推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从学科逻辑向产业需求逻辑转型。具体而言:首先,为专业教学提供真实教育情境,地方政府提供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企业导入真实项目案例、动态技术标准和行业需求信息,将地方特色产业资源转化为优质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紧跟产业升级步伐。其次,为能力培养构建有效路径,通过企业导师驻校授课、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顶岗实习、校企联合开发智能商务语料库及实训平台等方式,将语言应用、商务决策和数字工具操作置于真实问题情境中,促使惰性知识向实践智慧转化。再次,为校地企合作打造可持续生态循环,学校发挥智力优势,通过智库服务反哺地方经济规划和企业发展;企业获得定制化人才和创新解决方案;学生在校地企多元主体的评价反馈中明确职业定位,增强职业认同感。最终构建起“教学—产业—创新”动态平衡、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三)聚焦个性化发展,AI 赋能构建“能力画像 .+ 动态分流”培养机制

为破解传统培养模式同质化难题,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实现精准化人才培养,可构建基于人工智能(AI)的“能力画像 + 动态分流”机制。首先,需建立能力画像系统,利用 AI 技术全面分析学生语言能力、商科素养、数字技能等维度的个性差异数据,通过雷达图等可视化工具动态展示学生在“语言—商务—数智”三维能力上的发展轨迹。基于能力画像分析结果,为每位学生定制专属的学习建议和发展路径。通过构建“学习数据分析—更新学生能力画像—优化学习路径”的闭环系统,帮助学生持续适应产业变化的需求,推动培养模式从“教育供给主导”向“学习者发展为中心”转变。在具体实施上,低年级阶段,可根据语言交际能力、商务实战能力、数智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设立量化指标,运用数字画像技术持续追踪学生的学习行为、认知特点与能力倾向,为后续分流提供数据支撑。高年级阶段,根据学生积累的能力画像数据和显现的职业兴趣,进行分层、分类培养,灵活开设国际数字营销、跨境供应链管理、智能商务分析等专业方向,实现更精准的教学。

新时代商务英语人才需要兼备语言工具性、商务专业性、数智创新性三维核心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亟需从“教师中心”转向“能力中心”。课程体系应打破学科壁垒,将人工智能、跨境电商实战等前沿元素深度融入课程;实践教学应扎根地方经济,构建“校地企”协同生态圈,实现学生能力生成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评价应关注学生动态成长过程,通过 AI赋能的“能力画像+动态分流”等个性化培养机制,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有效激活其职业发展潜能。通过实施改革,推动商务英语专业改造升级,夯实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最终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在地行动力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彰显商务英语专业在新文科时代的独特价值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