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字化背景下人力与思政的智能融合

作者

范红君

湖南省核地质与核技术应用中心

1 数字化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力与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1 组织治理的内在要求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价值引导等核心职能。在数字化时代,其组织治理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传统管理模式的行政化色彩与效率导向逐渐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员工思想多元化与价值观碎片化趋势加剧,削弱了组织的凝聚力与执行力。在此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成为组织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从治理逻辑看,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事”与“人”的匹配,而思想政治工作则聚焦于“人”与“思想”的统一。数字化技术为两者融合提供了技术桥梁: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实时监测员工思想动态与行为特征,为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智能算法,可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提升教育针对性。例如,将员工绩效考核数据与思政培训参与度进行关联分析,可识别出“能力突出但思想懈怠”或“态度积极但能力不足”的群体,进而制定差异化管理策略。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组织效能,还能通过思想引领强化员工的公共服务意识,避免“重业务轻思想”的治理偏差。

1.2 员工发展的现实需求

事业单位员工的发展需求呈现多维特征:职业晋升、技能提升、价值认同与心理关怀缺一不可。然而,传统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往往侧重于岗位匹配与绩效考核,而思想政治工作则多以单向灌输为主,两者缺乏协同,导致员工发展需求难以全面满足。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首先,员工价值观的多元化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年轻一代员工更倾向于个性化、互动化的学习方式,传统“填鸭式”教育难以激发其参与热情。通过数字化平台(如在线学习系统、移动端 APP),可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碎片化、场景化推送,例如结合时事热点推送短视频解读,或通过游戏化设计提升学习趣味性。其次,职业倦怠与心理压力成为事业单位员工的普遍问题。数字化工具可提供实时心理测评与干预服务,例如通过 AI 聊天机器人进行情绪疏导,或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高压力岗位并优化工作分配。此外,员工对职业成长的期待也需通过人力与思政的融合实现: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员工技能短板与兴趣偏好,为其推荐定制化培训课程,同时结合思政教育引导其将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使命相结合,增强职业认同感。

2 人力与思政智能融合的实现路径

2.1 平台化管理体系构建

平台化管理体系是人力与思政智能融合的基础支撑,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管理中的“数据孤岛”与“职能壁垒”,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运作。具体而言,需从以下三方面推进:其一,构建一体化管理平台。事业单位应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党建信息化平台、在线学习系统等,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管理中枢。例如,将员工考勤、绩效考核、培训记录等数据与思政教育参与度、思想汇报提交情况等数据进行关联,形成“一人一档”的数字化画像。通过 API 接口技术,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实时交互,例如将 HR 系统中的岗位变动信息同步至党建平台,自动调整党员学习任务;或将思政教育完成度纳入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形成管理闭环。其二,优化管理流程再造。基于平台化架构,需对传统管理流程进行数字化重构。例如,将员工入职培训中的思政教育模块嵌入 HR 系统,通过智能算法自动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将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等党建活动纳入线上流程,实现签到、记录、反馈的全流程数字化。此外,可引入“智能工单”机制,员工通过平台提交思想困惑或职业发展诉求,系统自动分配至相关部门处理,并实时跟踪进度,提升管理效率。其三,强化平台交互性与开放性。平台应支持多终端接入(PC 端、移动端),并设计用户友好的交互界面。例如,开发移动端 APP,员工可随时提交思想动态、参与在线学习、查询政策文件;设置“思想交流社区”,鼓励员工匿名分享观点,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分析舆情倾向,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平台需预留对外接口,与上级主管部门、第三方服务机构(如心理咨询服务商)实现数据互通,拓展服务边界。

2.2 智能化工具应用场景

智能化工具是人力与思政融合的技术载体,其应用需紧密贴合事业单位管理实际。其一,智能测评与诊断工具。开发在线测评系统,通过量表问卷、情景模拟等方式评估员工政治素养、职业价值观与心理状态。例如,运用 NLP 技术分析员工思想汇报中的关键词与情感倾向,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采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员工离职风险或思想波动概率,提前介入干预。其二,个性化学习推荐系统。基于员工岗位特征、能力短板与兴趣偏好,推送定制化思政学习内容。例如,为新入职员工推荐“职业道德与职业规划”课程,为中层干部推送“政策解读与领导力提升”专题;结合 VR技术,模拟历史场景(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增强代入感。其三,智能助手与心理干预工具。部署 AI 聊天机器人(Chatbot),提供24 小时政策咨询、心理疏导与职业指导服务。例如,员工可通过语音或文字输入困惑,机器人基于知识图谱与案例库生成解决方案;对高压力员工,系统自动触发心理测评并推荐减压课程,必要时转接人工心理咨询。

2.3 制度与文化协同保障

智能融合的可持续性需依赖制度与文化的双重保障。其一,完善制度供给。制定《数字化思政教育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数据使用规范与考核标准;建立“技术 + 业务”双轨制考核机制,将平台使用率、数据质量、员工满意度等指标纳入部门绩效;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智能化工具研发与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其二,培育数字文化。开展全员数字化素养培训,提升员工对智能工具的接受度与操作能力;树立“数据驱动决策”的管理理念,鼓励管理者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管理策略;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允许在合规前提下探索新技术应用场景。其三,强化人文关怀。避免“唯技术论”倾向,在智能工具应用中保留人文温度。例如,在心理测评中设置“人工复核”环节,防止算法误判;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线下互动(如主题党日、座谈会),增强情感联结;建立“技术伦理委员会”,定期评估智能工具对员工心理与组织文化的影响,确保技术服务于人而非异化人。

3 结束语

数字化浪潮下,事业单位人力与思政的融合不仅是技术赋能管理的必然选择,更是组织适应时代变革、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路径。通过数据互联打破管理壁垒,以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施策,以平台协同提升治理效能,事业单位可构建“人力-思政-技术”三位一体的融合生态,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参考文献:

[1]樊茜.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政工作的融合探究[J].现代企业文化,2024,(31):61-63.

[2]陈少娇.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研究[J].中国产经,2024,(18):154-156.

[3]冯红霞.数字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线上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4,31(04):149-153.

[4]王祥东,钟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政工作融合的探讨[N].河南经济报,2024-07-0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