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作者

吴志壮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宁固镇宁固初级中学校 031100

引言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与情感共鸣,使道德与法治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提升认知深度与行为转化效果,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提升德育实效。

一、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与育人价值

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活动教学理论与情感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应在具体情境中由学生自主建构,契合初中生由具体向抽象认知发展的特点。脱离生活的讲授易导致理解困难,而生动情境可激活学生经验,引导其在真实问题中思考判断,实现价值内化。活动教学强调“做中学”,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学生思维与品格。情感教育则指出情感是认知的催化剂,情境教学借助影视、案例等情感素材,激发学生的同理心与道德情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促进认知发展,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与良好行为,实现道德教育从“知”到“情”再到“行”的转化。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路径

情境教学应依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与学生实际灵活实施,常见类型包括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角色情境、生活情境与影视情境等。故事情境通过讲述人物事例引发情感共鸣,如讲“诚信”主题可借助诚信故事感受道德力量;问题情境通过设置社会热点引导多角度讨论,培养学生理性判断;角色情境如模拟法庭庭审,让学生体验法律程序,增强法治意识;生活情境贴近学生日常,如围绕“校园安全”还原突发事件,引导制定应对策略;影视情境借助短片、动画激发直观感受,增强情绪参与。在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层次性与启发性,使其既富趣味性又承载知识,具备思维挑战。组织形式上,应突出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小组合作、情景对话、角色体验等方式提升互动与协同。教师在引导中要把握好问题引领与价值指向,做到“导而不牵、放而不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德法素养提升的实践成效

通过情境教学的不断尝试与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相比传统讲授模式,情境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参与角色扮演、情景对话、小组辩论等活动,使其在“做中学”“演中悟”“说中思”,激发了学习内驱力。其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情境教学鼓励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讨论中表达,锻炼了其逻辑推理、批判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有效增强了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真实而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共情中理解道德选择的难度与价值,在模拟中体会法律规则的庄重与必要,促进其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法治意识。更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能打通“课堂—生活—社会”的通道,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道德观念与法律知识应用于实际行为中,从而实现知行合一。例如,在学习“维护社会公德”后,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劝导不文明行为;在学习“法律责任”后,学生能认识网络暴力的危害,增强守法意识。这些都表明,情境教学不仅是课堂技巧的创新,更是育人路径的深化,其对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精神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

四、情境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情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展现出积极成效,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完全转变。一些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思维中,对情境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与经验支持,导致情境创设流于形式,难以实现预期育人目标。其次,情境素材选择与设计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师情境设置缺乏真实性与逻辑性,无法引发学生思考;有的情境过于复杂或抽象,反而增加学生认知负担,影响教学效率。此外,课堂管理与评价机制尚不完善,情境教学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对教师组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部分教师在实施中难以兼顾内容推进与秩序控制,影响教学效果。在改进方面,首先应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其情境教学理念与设计能力,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型”向“学思型”转变。其次,应建设情境教学资源库,整合优质案例、视频素材、脚本模板等资源,降低教师实施门槛,提升课堂质量。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学研究与实践交流,促进教师间经验共享与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在课堂评价方面,应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在情境中的参与度、思维深度、合作表现与情感体验纳入考核,推动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与价值引导的转型。

五、结论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学科育人目标的教学方式,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它以生动具体的情境为依托,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与距离感,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连接、认知与情感的融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互动,有效提升了教学的吸引力与育人实效。通过实践探索可以发现,情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德法素养的内化与行为的转化,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真正“润物细无声”,落地见效。未来,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继续挖掘情境教学的潜能,推动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的深度融合,构建“真实情境—学生参与—价值共鸣—行为引导”的教学闭环,使情境教学成为德育创新与素养提升的常态路径,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飞.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24,(24):62-65.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24.021.

[2]刘宗岩.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浅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12):79-81.

[3]黄世勇.“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路径[J].家长,2024,(3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