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指导的创新路径

作者

赵东阳

珠海市三灶镇中兴小学 广东珠海 519000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与不断推进,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减少。同时,“减负”不等于降低教学质量,各学科对于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重视度也不断提升[1]。因此,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指导策略。本文探讨了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指导的问题及创新路径,以期能够为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指导的高效开展提供些许参考。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指导的问题分析

(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最为常见的问题是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强加给学生,为学生设置限定范围,类似于将学生“框”在一个圆圈之中,不断修正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写作方向及内容按照教师的想法进行。这一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丧失,创造性不足。习作的目的是学生能够从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记录下来,对于日常所发生的事件及人物有深刻的感触。教师如果主导学生的创造思想,便会导致学生在习作中丢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其作品麻木性强,灵活性不足,也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个性。

(二)学生写作素材匮乏

小学进入高年级阶段,学习任务有所增加,导致学生通过课余积累素材的时间被稀释[2]。这也导致了小学生创作素材缺乏,写作材料不足等,学生思维较为狭窄。正是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洞察力去关注身边的事,导致其写作与生活实际相距较远,无法展现实际的情感。例如,学生在写关于亲情、友情的时候,就像记录流水账,无法在字里行间体现出自己的情感。习作像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写作内容浮于表面,缺乏深刻的内涵。

(三)教师指导方式缺乏创新性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要转变传统的缺乏吸引力的课程教学模式。但是具体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固定的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分数测试,忽视学生是否会写作。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只当习作作为一项学习任务,而无法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抵触与排斥情绪,继而无法提高习作指导的效果[3]。其次,在指导内容方面也局限于固定的格式,一般都会教授学生开头、主体以及结尾三部分结构化的文化写作方式。比如,在描述一个角色的时候,会教授学生在开头引出话题,对角色进行简要的概况。而在主体部分则会重点表现角色的语言、行为等内容。结尾部分利用简单的句子概括与对应文章的主题,防止出现跑题的现象。这类指导方法会导致学生思维定型,缺乏创新性,也缺乏真情实感,只能作为应试文章,而无法从本质上提升习作的水平及语文综合素养水平。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指导的创新路径

(一)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习作指导

双减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指导,一方面要控制练习的数量,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指导的质量。转变对学生同一而论的指导方法,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别化的教学指导设计,以此帮助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继而有效的提升习作水平。比如,针对同一个习作题目,教师可以不设定题材,根据学生的特长来使其自由的选择文体形式。同时在练习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字数限制。比如文字功底相对缺乏的学生可以写作 500 字,而文字素养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在 800 字以上[4]。再者,在日常联系的过程中也应当针对性的采取对应的方法。可以引导部分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续写文章或者采用其他的修辞、句式等进行创新。而部分写作能力稍弱的学生,则可以要求其进行仿写,在字数、结构等方面与原句类似,从而帮助其积累词汇与语句,增强其创作的信心。在经过一段训练时间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增加训练难度,继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二)拓展写作素材的积累路径

写作重视学生对素材的累积,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素材的搜集与记录。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据此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师也应当重视阅读指导工作,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书籍。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部分阅读的方式,帮助其更快的掌握生词、句子等。等到学生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便会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习作的时候便会文思泉涌,迸发更多的灵感,以此展现自己的内心想法。比如,在写作关于“父亲”的话题时,以往学生都会从同一方面来展现“父爱”的一面,且描绘的事件、场景以及片段等都较为相似,也会单从父亲照料自己方面进行描绘,但是情感的表达与语言的描述都较为匮乏。而在阅读量较为广泛的学生而言,他们可能会在创作中引用托尔斯泰的“父爱如山,顶天立地;父爱似海,浩渺无垠”[5]。如此便会促使语言与情感表达更高级。

(三)创新习作指导方式

教师指导方式枯燥乏味也会促使学生产生消极厌学情绪,继而导致习作指导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利用创新多样的习作指导方式进行写作指导。可以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课外教学方式,如踏青、志愿者以及比赛活动等[6]。通过多样化的实践课程,促使学生真正走进田间乡野,接触社会各种群体,观察人的行为、植物的生长以及季节的变化等。引导学生将当时的所感所想记录下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其次,可以以纪念日、节日等为契机,带领学生去感受节日的氛围,留心周边的风俗习惯,追根溯源去寻找风俗文化的内涵等。如此可以促使学生在体验与感受之中完成对生活的记录。如,可以在清明节带领学生去为烈士扫墓,观看相关影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将其记录下来。教师再组织开展相关的主题习作活动,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并在班级或全校进行展示。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升其情感表达能力,促使习作成果更具真情实感。

四、结论

双减政策在小学阶段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学科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重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旨在提升教学水平。本文分析了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指导存在的问题,从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习作指导、拓展写作素材的积累路径、创新习作指导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习作指导创新路径,以期能够为双减政策实施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指导的高效开展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蒋梦淑.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J].阅读,2025(23):57-59.

[2]刘丽英.小学语文习作训练的具体策略[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49):140-142.

[3]吴薄.小学语文习作的有效性教学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4,10(3):102-105.

[4]李线锋.基于新版课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初探[J].语文课内外,2022(23):94-96.

[5]郑茵岚.浅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J].南北桥,2021,(1):33.

[6]夏梦逸.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时代,2020(3):40-41.

作者简介:赵东阳,男,汉族本科,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及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学校所在地: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