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地质工程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的构建

作者

李遂

山东集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地质工程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是顺应现代工程建设智能化、精细化需求的必然产物。传统施工管理模式在应对复杂地质条件时,往往存在信息滞后、协同效率低、风险管控难等局限。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实现地质数据实时采集、动态分析与智能决策,显著提升施工质量、安全与效率,为复杂地质环境下工程建设的科学管理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1 地质工程信息化施工管理概述

地质工程信息化施工管理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系统性管控的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实现地质环境与施工活动之间的深度互联与智能协同。传统施工管理方式受限于信息传递滞后与人为经验依赖,难以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隐蔽性与不确定性风险。随着物联网、建筑信息模型、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集成化、智能化的施工管理系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该系统通过高精度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岩土体力学参数、地下水动态及支护结构响应等多源数据,并借助统一数字平台进行融合处理与三维可视化呈现。在此基础上,依托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分析方法,可实现施工过程的动态模拟、风险预警与方案优化,显著提升对地质灾害的预见性与工程控制的精准性。

2 地质工程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的构建中面临的困难

2.1 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融合与标准化挑战

地质工程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的构建,首要难点在于对多源异构数据的有效融合与标准化处理。工程现场产生的数据类型极为繁杂,包括地质勘察报告、岩土力学参数、实时传感器监测数据、无人机遥感影像、施工机械运行状态以及环境参数等。这些数据在格式、精度、时空基准与更新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形成严重的信息孤岛。要实现数据的统一接入与协同分析,必须建立一套兼容性强、扩展性高的数据标准体系与中间件平台。该过程不仅涉及复杂的数据清洗、时空对齐与格式转换技术,更需克服因地质体不确定性、传感器布设局限及人为记录偏差所导致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问题。缺乏高质量、高一致性的数据基底,任何高级别的智能分析与应用都将失去可靠根基,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决策有效性。

2.2 复杂地质条件下模型构建与分析的准确性困境

实现施工管理的智能化,核心在于构建能够精准反映地质体与工程结构相互作用机理的数字孪生模型。然而,岩土体本身具有极强的非线性、各向异性及时空变异性,其力学行为受地下水、地应力、施工扰动等多因素耦合影响,难以通过单一数学模型进行完备描述。尽管数值模拟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本构模型的选取、参数的赋值以及边界条件的设定仍高度依赖工程师的经验判断,存在显著的主观性与不确定性。将传统力学模型与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数据驱动模型进行有效融合,虽是一条可行路径,但仍面临训练样本稀缺、算法泛化能力不足以及物理机理与数据规律难以统一等挑战。模型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风险预警与决策建议的可靠性,是系统能否从“可视”走向“可知”与“可预测”的关键瓶颈。

2.3 技术集成与业务流程重塑的协同难度

信息化管理系统并非单纯的技术堆砌,而是涉及技术、管理、人员与流程的深度重构。这一过程面临严峻的协同挑战。在技术层面,需将物联网感知、BIM 建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项前沿技术进行无缝集成,形成稳定可靠且高效的一体化平台,这对系统架构设计、接口开发与运维保障提出了极高要求。更为困难的是,新系统的引入必然冲击传统的施工管理流程与组织习惯,需要推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主体改变原有工作模式,适应基于数据协同与平台交互的新范式。这涉及深刻的组织变革管理,包括权责再定义、标准作业程序(SOP)更新以及人员技能培训。

3 地质工程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的构建实施策略

3.1 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的先行确立

系统构建的成功与否,高度依赖于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必须在项目启动初期,就从战略层面进行全局规划,明确系统的建设目标、技术架构、数据治理框架以及各阶段的实施路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涵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应用及安全的全链条标准协议。这包括为岩土体参数、监测指标、工程构件等定义统一的编码规则、数据格式与精度要求,以确保多源异构数据的天然兼容性与互操作性。需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明确各方在数据填报、审核、更新与共享中的职责与流程,从制度上保障数据入口的规范性与质量。此举旨在从根本上规避信息孤岛,为后续的数据融合与高级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石,确保系统建设在有序、规范的轨道上推进。

3.2 分阶段迭代与模块化协同的开发部署

面对系统复杂性,宜采用分阶段实施、迭代演进与模块化开发的策略。避免追求一步到位的“大而全”方案,而是依据工程实际需求的紧迫性和价值高低,优先开发与部署核心功能模块,如实时监测预警、三维地质可视化或关键工序的数字化管理。通过在实际项目中投入运行并收集反馈,持续进行功能的优化、扩展与迭代升级。模块化设计允许各子系统(如勘察管理、监测管理、进度管理)相对独立地开发与测试,并通过定义清晰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进行集成,显著提升了开发效率与系统的灵活性、可维护性。这种渐进式的策略不仅能够快速展现系统价值,增强用户信心,还能有效降低项目初期的投资风险,并确保最终构建的系统能够紧密贴合用户不断演进的实际业务需求。

3.3 技术应用与组织管理流程的深度融合

系统的成功绝非仅依赖于技术先进,更在于其与现有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的深度有机融合。实施过程中,必须将技术平台的部署与业务流程的再造视为一体,同步推进。这意味着需要系统性地梳理并重新设计传统的施工管理流程,将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嵌入到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明确基于新平台的协同工作模式与权限管理。配套建立长效的培训与考核机制,提升一线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数字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系统并适应新的工作范式。建立一支跨学科的复合型团队(涵盖地质、工程、IT 技术)进行全程运维与支持,是保障系统持续稳定运行并不断适应新需求的关键。

结束语

地质工程信息化施工管理系统的构建,将彻底改变传统施工管理的被动模式,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控与多源信息融合应用。该系统通过智能预警与协同优化,不仅显著提升工程安全性与施工效率,也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标杆。

参考文献

[1]王永立,辛豪洁.地质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5智慧设计与建造经验交流会论文集.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青岛地矿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25:73-75.

[2]孙启丰,刘才.地质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C]//重庆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人工智能与经济工程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温州华夏测绘信息有限公司;,2025:613-616.

[3]赵大军.新质生产力下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大学,2025,(08):1-2+205.

[4]高云,王冕,李宝琦,等.地质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5,(01):243-245.

[5]强毅,曹广祝,李曼焘,等.教改背景下地质工程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27(19):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