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天气预报误差来源分析
孙泽伟 刘帅 张海琦
宁安市气象局 巴彦县气象局
一、引言
数值天气预报基于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基本方程组,通过数值计算模拟大气运动状态,从而预测未来天气变化。自 20 世纪中期发展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观测手段和气象理论的进步,数值预报精度不断提升,已成为短期至中期天气预报的主要手段。但受大气系统复杂性、观测能力局限性及模式简化假设等因素影响,数值预报误差不可避免。这些误差会随预报时效累积,导致预报结果与实际大气状态偏离,尤其对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的预报影响显著。深入分析数值天气预报的误差来源,是提升预报准确性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初始条件误差
初始条件是数值预报的起点,指预报初始时刻的大气状态(如温度、湿度、气压、风场等),其误差是数值预报误差的首要来源。
2.1 观测资料的局限性
初始条件依赖于气象观测资料的同化,而观测资料存在先天不足。首先,空间分布不均,陆地区域观测站密集,海洋、高原、极地等地区观测稀疏,导致这些区域的大气状态难以准确刻画。其次观测精度限制,任何观测仪器都存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如地面气象站的温度测量误差、雷达反演降水的偏差等。最后时空分辨率不足,卫星、探空等观测手段的时间间隔(如探空通常为 12 小时一次)和空间分辨率无法完全捕捉大气的快速变化,尤其是中小尺度系统的精细结构。
2.2 资料同化过程的误差
资料同化技术通过融合观测资料与模式背景场生成初始条件,但过程中可能引入新误差。首先,背景场误差,同化所依赖的模式背景场本身带有预报误差,会影响初始场的准确性。其次,同化方法局限,三维变分同化仅考虑某一时刻的观测信息,无法充分利用时间连续的观测数据;四维变分同化虽考虑时间维度,但对观测误差的统计假设可能与实际不符,导致同化结果偏差。最后观测算子误差,将观测资料转换为模式变量的过程(如将卫星辐射率转化为温度廓线)中,因物理模型简化可能产生误差。
2.3 误差的演变影响
初始条件误差会通过大气运动的非线性特性快速增长,即“蝴蝶效应”:微小的初始误差在短时间内可能被放大,导致中期预报结果显著偏离实际。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尺度系统(如对流风暴),初始条件的微小偏差可能导致预报落区和强度出现较大误差。
三、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误差
大气中存在大量无法被数值模式直接模拟的小尺度物理过程(如湍流、云微物理过程等),需通过参数化方案近似描述,这是数值预报误差的另一重要来源。
3.1 云微物理过程参数化误差
云的形成、降水生成等过程涉及水滴、冰晶的凝结、碰并等微观过程,尺度远小于模式网格,需参数化模拟。但参数化方案存在简化假设,首先对云粒子谱分布、下落速度的经验性设定可能与实际不符;其次对冰相过程(如冰晶核化、融化)的描述不够精确,导致降水强度和类型预报误差。
3.2 边界层过程参数化误差
大气边界层(近地面 1-2 公里)的湍流混合、动量和能量交换对天气系统发展至关重要,但湍流过程的参数化面临挑战:首先,湍流交换系数的经验公式难以适应复杂下垫面(如城市、山区)的变化;其次,对稳定边界层和不稳定边界层的转换过程描述不足,导致近地面温度、湿度和风速预报偏差。
3.3 辐射过程参数化误差
太阳短波辐射和大气长波辐射是大气能量收支的关键环节,其参数化误差主要源于:对云、气溶胶吸收和散射辐射的计算简化;地表反照率的经验设定与实际下垫面(如积雪、植被)变化不符,影响辐射通量模拟。
3.4 陆面过程参数化误差
陆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如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对热量和水汽交换的
影响)通过陆面模式参数化,但土壤分层、水文过程的简化可能导致土壤湿度模拟误差;植被类型和物候期的参数设定无法实时反映实际地表变化,影响边界层气象要素预报。
四、边界条件误差
数值预报模式通常采用有限区域模拟(如区域模式),其边界条件由全球模式提供,边界条件的误差会影响区域模式的预报结果。
4.1 全球模式预报误差的传递
区域模式的侧边界(水平边界)和上边界(顶部边界)条件依赖全球模式的输出,若全球模式对大尺度环流(如副热带高压、西风急流)的预报存在偏差,会直接导致区域模式的边界场错误,进而影响区域内天气系统的模拟。例如,全球模式预报的副高位置偏北,可能导致区域模式中降水带位置预报偏北。
4.2 边界处理方法的误差
区域模式对边界条件的插值和更新方法可能引入误差:水平边界的嵌套技术(如单向嵌套、双向嵌套)在处理不同分辨率模式的信息传递时,可能因插值方案不当导致能量不连续;边界更新频率(如每 6 小时更新一次)无法跟上快速变化的天气系统,导致边界场与区域内大气状态不协调。
五、计算方法与模式结构误差数值计算过程的近似和模式结构设计的局限也会产生误差。
5.1 数值计算误差
模式方程组的离散化求解过程存在固有误差:空间差分格式(如有限差分法)在处理非线性项时可能引入截断误差,尤其在高分辨率模式中更为明显;时间积分方案(如显式积分、隐式积分)的稳定性限制可能导致计算精度下降,或为保证稳定性牺牲时间步长,影响对快速过程的模拟。
5.2 模式结构设计误差
模式的整体框架设计可能存在局限性:对大气化学成分(如气溶胶)与天气过程相互作用的考虑不足,影响云降水模拟;海洋、海冰等圈层与大气的耦合过程简化,导致对海气相互作用敏感的天气系统(如台风)预报误差。
六、误差改进方向
针对上述误差来源,可从以下方面提升数值预报精度:第一,优化观测网络:增加偏远地区观测站点,发展高分辨率卫星和雷达观测,提升资料时空密度和精度;第二,改进资料同化技术:发展集合卡尔曼滤波等先进同化方法,融合多源观测资料,降低初始条件误差;第三,完善参数化方案:基于观测和理论研究,优化云微物理、边界层等参数化模型,增强物理过程描述的准确性;第四,提升模式分辨率与计算能力:利用高性能计算技术,提高模式分辨率,减少因尺度限制导致的误差;第五,发展集合预报:通过多初始场、多参数化方案的集合预报,量化误差不确定性,提供概率预报产品。
七、结论
数值天气预报误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初始条件误差源于观测局限和同化过程缺陷,物理过程参数化误差来自小尺度过程的简化描述,边界条件误差受全球模式预报和嵌套技术影响,计算方法与模式结构误差则与数值离散和分辨率限制相关。这些误差通过大气非线性过程相互作用、累积放大,影响预报准确性。未来需通过观测技术革新、同化方法优化、参数化方案改进及计算能力提升等多路径,系统性降低误差,推动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辉,薛纪善.数值天气预报研究与应用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5):602-610.
[2]陈耀登,王斌.资料同化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10,34(4):887-904.
[3]周秀骥,陶诗言.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与挑战[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4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