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曹亚娜

宜宾市第五人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4100

1 引言

心律失常是一类由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的临床常见疾病,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颤及房室传导阻滞等。这些异常不仅可能引起心悸、胸闷和晕厥,还可能导致心衰、卒中及猝死,给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和持续监测心律失常对于预防并发症、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心电图作为临床常用的心脏电活动检测手段,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可连续监测等优点,已成为心律失常诊断的基础工具。随着动态心电图、长程监测以及人工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心电图在捕捉间歇性心律异常、评估风险及指导个体化治疗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拓展。本文旨在综述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原理、类型及临床应用,分析其优势与局限,并探讨新技术对其未来发展的潜力。

2 心电图基础与类型

2.1 心电图原理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一种通过体表电极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法。心脏的兴奋起源于窦房结,并沿着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和浦肯野纤维传导,引起心肌收缩与舒张。心电图通过测量这些电信号在时间上的变化,能够反映心脏的节律、频率、传导以及可能存在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基本心电波形包括P 波、QRS 波群和T 波,其中P 波代表心房去极,QRS 波群代表心室去极,而 T 波则代表心室复极。通过分析这些波形的形态、间期及其规律性,医生能够初步判断心律是否正常,并推测潜在的心律失常类型。心电图原理的理解不仅是临床诊断的基础,也为后续的类型选择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2.2 常用心电图类型

根据检测时间和方式的不同,常用的心电图类型主要包括静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长程或便携式心电图。静态心电图(又称12 导联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通常在门诊或住院时完成,能够快速记录患者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电活动。动态心电图(Holter 监测)则通过连续 24 至 48 小时记录心电信号,适合捕捉间歇性或突发性的心律失常。长程心电图及便携设备可以延长监测时间至数天甚至数周,适用于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现异常心律的患者。不同类型的心电图各有优缺点,临床上通常根据患者症状特点和诊断需求进行选择。

2.3 不同类型心电图的适用场景

静态心电图适用于常规体检、胸痛、心悸或晕厥患者的初步筛查,能够快速提供心律、心率和传导情况的参考。动态心电图尤其适合症状间歇性出现的房性或室性早搏、阵发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相关的心律异常监测。长程心电图或便携式设备在难以捕捉的复杂或突发性心律失常中更为有效,能够记录长时间的心电变化,发现短暂性房颤或早搏等问题。此外,这些设备还可用于评估药物治疗或器械干预的疗效,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不同心电图类型的合理组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心律失常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 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3.1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

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以及房颤等。心电图在诊断这些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房性早搏通常表现为异常的 P 波或提前出现的心搏,而心室复极则可能正常或略受影响。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则表现为心率突然加快,P 波形态异常且频率规律性增强。房颤则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 波消失、心房颤动波取代,RR 间期完全不规则。通过静态或动态心电图观察波形变化和心率波动,医生能够明确房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频率以及潜在的触发因素,从而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3.2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等。室性早搏在心电图上通常表现为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且与前一搏心律不规则。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则表现为连续三次及以上的室性早搏,QRS 波群宽大且形态一致,心率可超过100 次/分钟。室颤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心电图上呈现无规律、无可辨认QRS 波的快速波动。通过心电图的形态、频率及规律性分析,能够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早期识别和风险评估,为急救和长期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动态监测在捕捉偶发性室性早搏及轻度心律失常中尤为有效。

3.3 房室传导阻滞与预激综合征诊断

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心房和心室电活动传导延迟或中断,分为一度、二度及三度阻滞。在心电图上,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 间期延长;二度阻滞可分为 Mobitz I 型(Wenckebach 现象)和 Mobitz II 型,分别表现为 PR 间期逐渐延长或突然漏搏;三度阻滞则表现为心房和心室电活动完全独立。预激综合征如 WPW 综合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 PR 间期缩短、delta 波出现及QRS 波增宽。通过心电图分析,能够明确阻滞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为干预治疗和预防心律失常并发症提供依据。

3.4 心律失常风险评估与监测

心律失常不仅影响心脏功能,还可能导致卒中、猝死等严重事件。心电图在风险评估中主要通过捕捉异常波形、心率变异性以及频发性早搏等指标,为高危患者提供早期预警。动态心电图和长程监测可记录发作模式、诱发因素及心率波动情况,从而为药物调整、器械植入或手术干预提供参考。结合患者症状、既往病史和影像学检查,心电图能够在个体化风险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预防和干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4 心电图诊断的局限性与改进

4.1 诊断准确性受限因素

尽管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应用广泛,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信号受体表电极位置、皮肤电阻、运动干扰及环境因素影响,可能导致波形伪影或记录不完整。间歇性或短暂性心律失常可能在短时间检测中遗漏,尤其是阵发性房颤或室性早搏。此外,心电图对于复杂结构异常或深部传导问题的识别能力有限,需结合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估。了解这些局限性,有助于在临床应用中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和监测时长。

4.2 新型技术与心电图结合的应用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心电图的应用带来新的可能。可穿戴心电设备能够实现连续长时间监测,捕捉偶发性心律失常;人工智能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了波形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远程监测则方便患者在家庭环境中进行随时心电记录,降低了漏诊风险。未来,心电图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将不仅用于诊断,还可实现个性化风险预测和治疗方案优化,为心律失常管理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总结:

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评估心脏电活动、识别异常节律和指导治疗的重要工具。通过静态、动态及长程心电图,医生可以对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进行准确诊断,并对患者的心律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心电图能够直观反映心脏兴奋起源及传导特征,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然而,心电图诊断也存在局限性,如信号受干扰、短暂性心律失常易漏诊、对复杂结构异常识别有限等。随着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测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心电图的检测时长、准确性及分析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更全面地捕捉心律异常,实现早期预警与动态管理。总体而言,心电图不仅是心律失常诊断的基础工具,也为临床治疗决策、风险控制和长期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莉. 12 导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7):3991-3992.

[2]周令霞,郝东娜,张瑞凡. 中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观察[J]. 贵州医药,2022,46(2):197-198. DOI:10.3969/j.issn.1000-744X.2022.02.013.

[3]付焕霞. 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2):178-179. DOI:10.3969/j.issn.1004-4337.2019.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