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气工程造价控制的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赵辉辉

安徽九通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41

引言

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功能日益复杂,涵盖供配电系统、弱电系统、消防电气等多个子系统,其造价在建筑总造价中的占比逐渐提升。科学的造价控制不仅能降低工程投资,还能避免资源浪费,保障系统运行的经济性。然而,当前电气工程造价控制仍存在预算偏差大、过程管控薄弱、技术与经济脱节等问题,导致实际成本超支现象频发。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探索解决路径,对提高电气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气工程造价控制的常见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精准性

预算编制是造价控制的基础,但其精准性常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工程在图纸设计阶段深度不足,电气系统的管线走向、设备选型等细节不明确,导致预算编制依赖经验估算,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例如,未明确弱电系统的具体功能模块,可能遗漏安防监控、智能家居等子系统的造价,造成后期增补费用超支。材料与设备价格的动态变化也影响预算准确性。电气设备(如变压器、开关柜)的价格受市场供需、技术迭代影响较大,若预算采用静态价格数据,未考虑价格波动风险,易导致设备采购成本与预算偏差超过 10% 。此外,预算编制时对施工工艺的复杂性预估不足,如高层建筑电气竖井内电缆敷设的难度系数未充分考量,会导致人工费用核算偏低。

(二)施工过程管控存在漏洞

施工阶段是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但现场管理的疏漏易引发成本失控。材料管理混乱是常见问题,电气材料(如电线电缆、配电箱)规格型号繁多,若入库验收不严格,可能出现错用、浪费现象;现场余料回收不及时,也会造成资源损耗。某项目统计显示,因材料管理不当导致的成本损失可达电气工程造价的 3%-5% 。工程变更与签证管理不规范同样加剧造价风险。施工中因设计变更、业主需求调整等原因需修改电气系统,若变更审批流程滞后,易出现 “先施工后签证” 的情况,导致变更费用无法有效控制。部分签证单对工程量描述模糊,缺乏详细的计算依据,为后期结算争议埋下隐患。

(三)技术与经济协同不足

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性强,若技术方案与经济分析脱节,会导致造价失控。设计阶段存在 “重技术轻成本” 倾向,部分设计人员过度追求系统先进性,选用高价设备或复杂工艺,忽视经济性。例如,在普通办公楼项目中采用智能应急照明系统,虽提升了功能,但造价较传统系统增加 40% 以上,超出项目实际需求。施工技术选择也会影响成本控制。如电缆敷设时未根据截面大小选择合适的敷设方式,大截面电缆采用人工牵引而非机械辅助,会增加人工投入;接地系统施工中,未结合地质条件优化接地极布置,可能导致材料用量远超预算。技术方案缺乏经济性论证,是造成造价超支的重要原因。

(四)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控制效果。部分造价人员对电气系统的技术特性了解不足,难以准确识别图纸中的工程量细节,如桥架支架的间距要求、防雷接地的焊接长度等,导致工程量计算偏差。对电气设备的市场行情掌握不及时,也会影响材料价格的核算精度。施工人员的成本意识薄弱同样带来问题。电工在作业时若随意更改管线走向、增加弯头数量,会导致材料浪费;对施工规范执行不到位,如导线连接不规范引发返工,会额外增加人工与材料成本。人员专业能力与成本意识的欠缺,制约了造价控制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电气工程造价控制的对策

(一)推进预算编制的精细化

以深化设计为基础提升预算精准度,要求设计单位提供详细的电气系统图、平面布置图及设备清单,明确管线规格、敷设方式、设备参数等细节,为工程量计算提供准确依据。引入 BIM 技术构建电气三维模型,通过模型自动统计工程量,减少人工算量误差,尤其适用于复杂管线综合的项目。建立动态价格管理机制,预算编制时采用最新的材料设备价格数据库,对价格波动较大的关键设备(如高低压配电柜)进行市场询价,预留10%-15% 的价格风险准备金。结合项目工期,分阶段预测材料价格走势,避免静态预算与动态市场的脱节。

(二)强化施工过程的成本管控

完善材料管理制度,实行 “限额领料” 模式,根据预算工程量制定材料消耗定额,施工班组按定额领用材料,超额部分需说明原因并经审批。加强材料验收与标识管理,避免规格错用;对剩余材料及时回收、分类存放,建立余料再利用机制,降低损耗率。规范工程变更与签证流程,建立 “变更申请 - 技术经济评估 - 审批 - 实施” 的闭环管理机制。变更前需评估对造价的影响,优先选择成本增量小的方案;签证单需注明变更原因、工程量计算式、人工机械投入,并附影像资料,由施工、监理、建设单位三方确认,确保签证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三)促进技术与经济的协同融合

在设计阶段引入价值工程理念,对电气系统进行功能与成本分析,在满足必要功能的前提下优化方案。例如,普通住宅项目可采用常规照明控制系统替代智能系统,在降低造价的同时保障基本功能;根据负荷特性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避免 “大马拉小车” 导致的能耗浪费与初期投资增加。施工技术方案需进行经济性比选,如电缆敷设可对比机械牵引与人工敷设的成本差异,大截面电缆优先采用机械辅助以节约人工;接地系统施工中,根据土壤电阻率选择降阻措施,对比换土法与深井接地法的综合成本,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方案。技术方案确定前需经造价人员审核,确保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的平衡。

(四)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

加强造价人员的专业培训,采用 “理论授课 + 案例研讨 + 现场实操”的模式,使其系统掌握电气系统的构成、施工工艺及设备特性,能够准确解读设计图纸与技术规范,提高工程量计算精度。定期组织市场调研与行业交流,了解电气设备的价格趋势与新技术产品,提升价格核算能力。强化施工人员的成本意识,通过岗前培训讲解施工工艺与成本的关系,如合理规划管线走向可减少材料浪费、规范操作可降低返工率。建立 “技术 + 经济” 的考核机制,将施工班组的成本节约情况与绩效奖金直接挂钩,同时设立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激励一线人员主动参与造价控制,形成全员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围。

三、结论

电气工程造价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贯穿于项目设计、施工、结算的全过程。当前存在的预算编制粗糙、过程管控薄弱、技术经济脱节等问题,制约了造价控制的效果。通过推进预算精细化、强化过程管控、促进技术与经济协同、提升人员素养等对策,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电气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未来,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应进一步发挥BIM、大数据等技术在造价控制中的作用,建立全过程造价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动态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持续优化管理模式,推动电气工程造价控制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管控” 转变,为建筑项目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贾永彦. 电气工程造价控制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招标,2025,(05):168-170.

[2] 郭 永 刚 . 基 于 电 气 工 程 造 价 的 控 制 策 略 [J]. 大 众 标 准化,2025,(02):62-64.

[3]冯筱倩.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气工程成本优化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05):272-273.DOI:10.19339/j.issn.1674-2583.2024.0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