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 背景下乡村小学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林佳升
广东省丰顺县留隍第一中心小学
引言:“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乡村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在科学实践活动开展方面。乡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受资源、师资等因素限制,乡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开展存在诸多问题。研究“双减”背景下乡村小学开展科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对推动乡村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双减” 政策与乡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概述
1.1 “双减” 政策的内涵与目标
“双减” 政策即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核心内涵并非简单的 “减法”,而是通过重构教育生态,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从政策文本来看,“减作业负担” 要求控制作业总量与时长,杜绝重复性、机械性作业,提升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减校外培训负担” 则聚焦整治学科类培训机构无序扩张,减少学生非必要的课外学业压力,为学生腾出更多自主支配时间。政策的深层目标在于打破 “唯分数论” 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学校与家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包括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1.2 乡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特点与意义
乡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 “在地性” 特点,其活动设计往往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与生活资源,如田野、山林、农田、农家院落等,能让科学探究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深度结合。例如,观察农作物生长周期、探究土壤酸碱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农具模型等活动,既符合乡村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能降低活动开展的成本。
2. “双减” 背景下乡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开展现状
2.1 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
“双减” 政策实施后,乡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频率与形式均发生一定变化。从频率来看,多数乡村小学将科学实践活动纳入课后服务体系,每周开展 1-2 次,替代了以往部分书面作业,活动时长多控制在 40-60 分钟,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完成实践操作。从形式来看,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 “学科融合型”,如结合数学 “测量” 知识开展 “校园树木高度测量” 实践,结合语文 “观察日记” 开展 “植物生长记录” 活动,实现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动;
2.2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乡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多与乡村教育的资源禀赋限制相关。首要问题是活动设计 “同质化” 与 “表面化”,多数活动仍以 “教师主导” 为主,学生被动参与,如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与步骤,学生仅需按流程操作,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间;部分活动盲目模仿城市小学,如开展 “机器人编程”“3D 打印” 等需要高成本设备的活动,既不符合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因设备短缺难以持续。成因在于乡村小学教师缺乏 “本土化实践设计” 的培训,对如何结合乡村资源开发特色活动缺乏思路,同时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仍将 “知识传递” 视为核心目标。其次是活动资源 “碎片化”,乡村虽有丰富的自然与生活资源,但未形成系统化的实践资源库,如农田、山林等资源多为 “随机使用”,未与科学课程标准对应,导致活动与学科目标脱节。
3. 提升乡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3.1 优化活动内容设计
优化活动内容设计需紧扣 “本土化、探究性、层次性” 三个核心原则,让科学实践活动真正适配乡村学生的发展需求。“本土化” 要求活动设计深度挖掘乡村本土资源,将科学探究与乡村生活场景紧密结合,例如,针对 “物质的变化” 主题,可设计 “农家豆腐制作”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浸泡黄豆、研磨豆浆、点卤成型的过程中,观察物质状态的变化,理解 “胶体聚沉” 的科学原理;针对 “生态系统” 主题,可组织学生调查本村的池塘生态,记录水生生物种类、水质变化,分析人类活动(如农田灌溉、生活垃圾排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究性” 则需改变 “教师主导”的模式,设计 “问题驱动型” 活动,如提出 “如何让自家菜园的蔬菜长得更好” 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对比不同肥料、不同灌溉频率对蔬菜生长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自主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培养探究思维。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科学实践活动有效性的核心保障,需从 “培训、帮扶、激励” 三个维度构建支持体系。在培训方面,应聚焦乡村教师的 “本土化实践设计能力”,开展针对性培训,如邀请高校科学教育专家、本地农业技术人员联合授课,内容包括 “乡村资源与科学课程标准的对应方法”“问题驱动型活动设计技巧”“实践活动中的安全管理” 等,同时采用 “案例教学” 模式,分享优秀乡村小学的实践活动案例(如 “利用废旧轮胎打造校园小菜园”“探究家乡传统手工艺中的科学原理”),让教师有可借鉴的范本。在帮扶方面,可建立 “城乡教师结对” 机制,组织城市优质小学的科学教师与乡村教师结成帮扶对子,通过线上备课研讨、线下示范课展示等方式,指导乡村教师优化活动设计;同时鼓励乡村学校内部成立 “科学实践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复盘与经验交流,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激励方面,需完善教师评价与考核机制,将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质量、学生参与效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如评选 “实践育人优秀教师”,优先推荐参与市级、省级科学教育类培训,激发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3.3 整合校内外资源
整合校内外资源需构建 “学校主导、多方参与” 的资源整合机制,让乡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从 “单一校园场景” 走向 “多元社会场景”。在校内资源整合上,需建立 “乡村科学实践资源库”,将校园内的空地、绿化带、废旧材料等转化为实践资源,如利用校园角落开辟 “班级小菜园”,作为学生观察植物生长的固定场所;将废旧纸箱、塑料瓶等分类收集,作为制作科学实验器材的原材料,同时制定资源使用规范,确保资源能持续服务于实践活动。在校外资源整合上,需主动对接乡村本土机构与人员,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本地农业合作社合作,将农田作为 “校外科学实践基地”,邀请合作社技术员定期到校指导学生开展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实践活动;与村委会合作,利用乡村文化礼堂开展 “科学与生活” 主题讲座,邀请村里的老工匠、老农技员分享经验,如讲解传统农具的工作原理、本地气候的变化规律;与乡镇卫生院、兽医站合作,开展 “健康与科学” 实践活动,如学习简单的体温测量、观察家禽家畜的生长特征。
结束语: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提升乡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优化活动设计、加强师资建设和整合资源等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现状。未来,还需持续关注乡村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为乡村小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科学实践活动,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艳. 如何开发利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资源[J]. 小学生(下旬刊),2021,(04):97.
[2] 徐燕. 基于STEM 理念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组织策略[J]. 基础教育研究,2021,(0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