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任明
齐齐哈尔技师学院(中国一重技师学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0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 年版)》的颁布,以及教育部《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行动方案(2024-2026 年)》的推进,中职教育被赋予“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使命。政策明确将语文课程定位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基础学科,要求通过文本解读、文化传承等路径,实现“立德树人”与“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因此,本研究从教材、教法、教师三方面入手,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现代服务人才。
1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
1.1 融入多元文化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语文课程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教材应精选古代诗词、经典散文等文本,如《诗经》《楚辞》中的经典篇目,以及唐宋诗词。这些文本承载着仁爱、诚信、礼义等传统美德,通过字词解析、意境赏析,引导学生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教材应收录《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革命诗词,以及《红岩》《青春之歌》等节选内容。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学生既能感受革命者的理想信念,也能理解“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内涵;教材还应纳入当代优秀散文、报告文学等,如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深圳的春天》,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守望麦田》。这些文本通过真实故事和情感表达,传递敬业、友善、法治等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
1.2 兼顾不同形式
教材应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如“传统文化经典”“革命文学赏析”“当代社会观察”等。每个专题内按字词积累—语句赏析—段落分析—篇章理解**的顺序编排,形成“基础—能力—素养”的递进结构。例如,可以通过注释、典故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符号的深层含义;可以分析修辞手法如何传递情感与价值观;可以解读文本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逻辑推进表达主题;可以综合全文,提炼文化或道德核心等,既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又传承德育文化。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专题教学打破传统语文教材的碎片化模式,将德育目标渗透于语言训练中:如在“革命文学赏析”专题中,要求学生辨析“同志”“战友”等词汇的历史语境与现代意义;赏析《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的夸张手法,体会革命乐观主义;对比《红岩》与《青春之歌》中人物形象的差异,讨论“信仰”的多样性等,将“立德树人”融入语文学习。
2 中职语文“教法”中的德育渗透
2.1 课堂教学渗透:以文载道,以情育人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德育意义的课文,注重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民族气节教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激发学生对国家忠诚的认同;鲁迅作品《药》《阿 Q 正传》等文本能够引导学生反思社会问题,树立社会责任感;可以针对文本中的道德困境(如《孔乙己》中科举制度对人的异化),组织辩论会或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在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如模拟《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或情境再现(如模拟“职场中的诚信选择”),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道德冲突,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
2.2 写作教学引导:以笔为媒,以文载德
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德育意义的写作主题,如“我的理想”“一次难忘的选择”,引导学生反思人生目标,培养自律、坚持等品质;如“社区中的温暖瞬间”“环保行动日记”,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增强公民意识;如“我眼中的中华美德”“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通过写作传承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等,并可以在写作指导中,强调“真实情感”与“道德底线”的平衡。如针对“网络暴力”主题写作,引导学生既表达个人观点,又尊重他人权益,并提供德育导向的范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文字传递正能量”;在批改中,针对价值观偏差(如功利主义倾向)给予具体建议。
2.3 课外活动拓展:知行合一,以行践德
教师可以推荐具有正能量的文学作品,如《红岩》《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工匠精神》、《活着》《追风筝的人》等。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人生,或可以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内化德育要求。
3 中职语文教师中的德育渗透
3.1 理念先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传统中职语文教学过度聚焦语言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品德培养与价值观塑造,导致学生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失衡。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需摒弃“唯知识论”,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如中职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但易冲动,对抽象道德概念理解有限。教师需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直观方法,且针对中职生自卑感较强、渴望被认可的心理,开始可以设计“优点轰炸”“成长日记”等活动,强化其自我认同与社会归属感。除此之外,教师或可以设计任务驱动教学、自主探究学习、差异化激励机制等,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3.2 教师示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教师需以自身言行传递正能量,如在备课中展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通过板书设计、课堂语言传递敬业精神;如讲述自身从教经历中的挫折与突破(如首次公开课失误后的反思),结合《老人与海》中“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传递坚韧品质;如通过“我的教师梦”主题演讲,分享选择中职教育的初心(如希望培养“有技术、有温度”的工匠),强化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尊重等。
4 结束语
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德育渗透有助于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及道德品质。本研究结合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特性,通过教材挖掘、方法创新、教师提升三方面展开德育渗透,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旭婷. 将德育融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z2):143-145.
[2] 涂瑶. 德育渗透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路径[C]//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2024:1-2.
[3] 张永彪. 中职语文德育资源的有效发掘与实施[J]. 中学课程资源,2023,19(10):50-51.
[4] 金星霖,周娜. 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研究——基于专家教师的语料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35-39.作者信息:任明,女(1986.6.5),汉族,黑龙江人,本科, 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汉语言文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