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作者

贺光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高陡边坡因地形陡峭、结构复杂,极易在自然作用与人为活动影响下发生失稳与灾害,对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受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极端气候频发等因素影响,高陡边坡地质灾害呈现频发化、规模化趋势,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深入开展稳定性分析,揭示失稳机理,并探索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不仅是保障工程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高陡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与失稳机理分析

高陡边坡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其本质取决于岩土体的结构特征与外部环境条件。地质构造是影响稳定性的基础因素,断层、节理、裂隙等结构面会削弱岩体的整体性,形成潜在的滑动或破坏面;岩性差异则直接决定了边坡的抗剪强度和变形特性,软弱夹层、风化层等往往成为失稳的薄弱环节。此外,边坡几何形态包括坡高、坡角和坡面形态,对稳定性有重要影响,高度越大、坡度越陡,稳定系数越低,失稳风险显著增加。气候与水文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降雨、融雪和地下水位变化会引起孔隙水压力升高,降低岩土体有效应力,从而诱发滑坡、坍塌等灾害。

在长期的自然演化与工程扰动共同作用下,高陡边坡的力学状态不断变化,失稳机理也呈现多样化特征。滑移破坏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沿着结构面或软弱层发生,表现为岩土体整体或局部沿滑面下滑;崩塌破坏多出现在岩质边坡,当岩体在重力与外力作用下失去支撑时,会瞬间发生崩落,危害范围广且突发性强;倾倒破坏则常发生在层理或节理近直立且向外倾斜的岩体中,受重力和微小扰动的共同作用,岩块逐渐失去平衡而倾覆。此外,地震荷载可显著放大上述破坏过程,特别是在结构松散或饱水状态下,边坡会因动力扰动迅速失稳,造成破坏链式反应,增加灾害的突发性与复杂性。

工程活动是加速高陡边坡失稳的重要外部因素,大规模开挖、爆破、坡脚切削以及超载堆填,都会打破原有的应力平衡,使边坡产生塑性变形甚至发生整体滑移。施工不当或排水系统不完善,会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渗入坡体,加速风化与软化作用,从而降低抗剪强度。长期来看,稳定性不仅取决于边坡的天然条件,还与防护与维护措施密切相关。若缺乏有效的监测预警与定期养护,边坡在持续的自然作用和荷载作用下,其稳定性将逐步削弱,直至出现灾害性破坏。因此,科学识别和系统分析各类影响因素与失稳机理,是制定高效防治对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障重大工程与周边环境安全的关键环节。

二、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技术与工程措施

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的核心在于针对不同失稳机理与环境条件,选择科学合理的技术与工程措施,以实现防患于未然与事后治理相结合。排水与减载措施是最基础且高效的手段,通过在坡面设置截水沟、排水孔、盲沟等设施,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避免因渗流作用引发抗剪强度降低。同时,对高陡边坡顶部或坡面进行削坡减载,可减少重力荷载,改善应力分布,降低整体失稳风险。在降雨频繁或地下水发育的地区,排水与减载往往配合使用,以确保坡体在长期运行中保持稳定,从而显著提升工程安全性与防灾韧性,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加固与支护技术是防治高陡边坡灾害的重要保障,针对岩质边坡常采用锚杆、锚索、喷射混凝土等支护方式,提高坡体整体性与抗剪强度;对于土质边坡,则可使用土钉墙、加筋土挡墙等结构,增强边坡自稳能力。对于存在软弱夹层或潜在滑面的问题边坡,可采用预应力锚固体系与抗滑桩结合的形式,直接切断滑动通道,提高抗滑稳定系数。此外,钢筋网喷混与高强度格构梁的组合,可同时起到防护与支撑作用,有效防止局部剥落与崩塌。在工程实施中,还需结合边坡的地质条件、失稳模式及施工环境,综合选择加固方案,以实现结构稳定与经济性之间的平衡。

生态防护与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是实现高陡边坡长期稳定的重要环节。植被护坡不仅能防止雨水冲刷与地表侵蚀,还能改善边坡表层结构的水文条件,减少径流集中造成的冲刷破坏。采用草皮、灌木及乔木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可提升边坡的自我修复能力。在此基础上,部署包括位移监测、裂缝观测、降雨量与孔隙水压力监测等多要素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启动应急措施,避免灾害发生或将其损失降至最低。通过工程措施、生态修复与信息化监测的有机结合,可以形成科学、可持续的高陡边坡防治体系,为工程安全与环境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三、高陡边坡稳定性提升与防治体系优化路径

高陡边坡稳定性提升与防治体系的优化,首先需要在规划设计阶段引入系统化风险评估理念,对边坡的地质条件、工程环境、气候水文以及施工影响等因素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通过遥感测绘、三维激光扫描、数值模拟等技术,全面掌握坡体几何特征与力学参数,建立动态数据库,为后续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在方案设计中,应遵循“分区治理、因坡施策”的原则,对不同类型边坡采取差异化防治策略,同时在工程建设前设置试验段,以验证技术方案的适用性与安全性,从源头上降低失稳风险,并确保工程措施的长期有效性与适应性。

在施工与运行阶段,优化防治体系的关键在于实现工程措施与信息化管理的深度融合。传统单一加固或排水措施,往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地质灾害环境,应将物理防护、生态修复、结构加固、应力调整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互为补充的综合防护体系。同时,通过布设自动化监测设备,实现对边坡位移、应力、降雨及地下水位等参数的实时采集,并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稳定性趋势预测和灾害风险评估。这种动态化、可视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在灾害发生前发出预警,还能为维护与加固决策提供实时支持。

长期稳定性的保障,还需要建立制度化的维护与应急响应机制。防治体系优化应涵盖定期巡查、专项检测、隐患排查与修复养护等环节,确保防护设施在全寿命周期内保持良好功能。在灾害高发期或极端气候条件下,应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队伍进行加固处理和人员疏散,减少人员与财产损失。同时,推进公众参与与社区协作,提升周边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使边坡防治由单一工程防护转向“工程+管理+公众参与”的综合模式。通过制度完善、技术升级与管理创新的协同推进,高陡边坡的稳定性将得到持续提升,防治体系也能实现科学化、精细化与可持续化发展。

结语:

高陡边坡的稳定性关系到工程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需综合考虑地质条件、环境因素及人为影响,科学分析失稳机理并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通过排水减载、加固支护、生态防护等工程与管理手段相结合,并配合信息化监测与制度化维护,可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多方协同与持续优化将为高陡边坡长期稳定提供坚实保障,并促进防治体系向智能化、精细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超,肖扬.边坡稳定性理论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分析[J].中国高新科技,2025,(01):40-42.DOI:10.13535/j.cnki.10-1507/n.2025.01.11.

[2]周恒.实例分析地质灾害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15):133-135.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15045.

[3]白正雄,丛苹,金俊超,等.高陡块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38(03):1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