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矿山开发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措施研究

作者

贺光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随着矿产资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矿山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地下水作为重要的生态与生产生活资源,其安全与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稳定。然而,采矿活动引发的水位下降、水质污染及含水层破坏等问题,正逐渐成为制约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索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不仅是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一、矿山开发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影响

矿山开发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具有多重性与长期性,首先表现为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大量的井巷开挖、爆破作业以及地表剥离会破坏原有的含水层结构和地下水流通路径,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尤其是深部开采时,矿井排水会造成区域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失衡,进而引发地下水位长期性下降,甚至出现地表沉降与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这类变化不仅影响矿区及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供应,还会使依赖地下水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导致植被枯萎、湿地萎缩等生态退化现象。

其次,矿山开发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尤为突出。采矿废水、选矿废液以及废石、尾矿中有害物质的淋溶,会通过雨水冲刷或渗透进入地下含水层,使地下水中重金属、悬浮物及酸碱度等指标显著超标。部分矿区因硫化矿氧化产生酸性矿山废水(AMD),不仅溶解并携带大量有毒金属离子,还会持续多年影响地下水质量。此外,选矿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若管理不善,也可能通过渗漏污染地下水环境,造成大面积水质劣化。这种污染具有隐蔽性和难治理性,一旦形成污染羽流,往往需要多年甚至数十年才能修复。

最后,矿山开发还会引发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失衡。由于大规模抽排矿井水及改变地表径流格局,原有地下水补给区、径流区与排泄区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可能导致某些区域地下水资源过度消耗,而另一些区域则出现积水与水质恶化现象。同时,地表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地表污染物更容易进入地下水系统,扩大污染范围。长期来看,这些影响不仅威胁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稳定,还可能引发社会经济问题,如农业减产、水源地功能退化以及公共健康风险增加,给矿区及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二、区域地下水环境保护的关键防控措施

区域地下水环境保护的关键防控措施应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原则,从矿山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入手实施系统化管控。首先,在矿山建设和生产初期,应进行全面的水文地质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价,精准掌握含水层分布、地下水流向与补给条件,科学制定开采方案,避免在重要地下水补给区和脆弱区域进行高强度开采。对于不可避免的采矿活动,应通过优化井巷布置、控制采深和采区范围等方式减少对含水层的扰动,并在矿井排水过程中采取分区排水与限量排水技术,保持地下水系统的动态平衡。此外,应在矿区周边划定地下水保护区,严格限制污染源布局和高风险作业。

其次,应建立完善的污染防控与处理体系,防止有害物质进入地下水系统。针对采矿和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应优先采用闭路循环利用工艺,实现矿井水、选矿水的回收再用,减少外排量;对确需排放的废水,应建设高效处理设施,确保重金属、悬浮物及化学需氧量等指标达标排放。在固体废弃物管理方面,应对尾矿库和废石堆实施防渗、防雨淋措施,使用防渗膜、黏土隔离层等材料阻断污染物下渗路径,同时配套雨污分流系统,避免雨季形成大面积污染冲刷。此外,对于硫化矿引发的酸性矿山废水,应采取充填废石、石灰中和、湿地净化等多种技术联合治理,以降低酸度和有害离子的浓度。

最后,应强化地下水环境的长期监测与生态修复,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并发挥持续效益。在矿山生产和闭矿后,应建立多层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定期采集水位、水质和流向数据,通过遥感、物探等技术进行动态分析与预警,对异常变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应实施矿区及周边生态恢复工程,如人工补给地下水、恢复湿地、植被重建等,以改善地下水涵养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已经受污染的含水层,可结合原位修复与异位治理技术进行综合修复,逐步恢复水质和水量平衡。通过政策、技术与管理的协同推进,可有效减少矿山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损害,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矿山开发与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协调路径

矿山开发与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协调路径,应当立足于统筹资源开发与水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建立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机制。在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前,需进行系统的水文地质评估和地下水承载力分析,将地下水环境容量作为矿区开发强度与方式的重要约束条件。规划阶段应遵循分区开采、错峰作业的原则,避开重要水源涵养区与脆弱含水层,减少对地下水补给和流动格局的破坏。同时,应将地下水资源保护目标纳入矿区总体开发方案,通过综合利用地表水、雨水收集等替代水源,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从源头上降低水资源消耗与环境风险,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双赢。

在生产过程中,应坚持节水优先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开采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例如,推广矿井水分质利用技术,将低污染矿井水用于生产用水和绿化灌溉,将经过深度处理的矿井水作为备用生活用水;在选矿环节,采用高效浓缩回水、尾矿水回收等闭路循环工艺,最大限度减少废水外排。针对矿区及周边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应优化用水结构与调度方式,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同时,积极引入智能化监控系统,实现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的实时监测与调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管理水平,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制定精准的用水优化方案,确保生产与环境的双赢发展。

在闭矿及后续管理阶段,应注重生态修复与水资源恢复,确保地下水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利用。对已受损的含水层,应结合人工回灌、生态补水等措施,加快地下水位回升;对污染严重的区域,可采用原位生物修复、化学稳定化等技术治理水质问题。与此同时,应开展矿区生态系统重建,通过植被恢复、湿地构建等手段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形成稳定的生态水循环。政府、企业与社区应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形成合力,同时完善闭矿期环境监管与责任追溯制度,实现矿山资源开发与地下水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矿山开发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深远而复杂,既关系到资源利用效率,也关乎生态安全与民生福祉。通过科学规划、污染防控、节水循环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可在保障矿产资源合理开采的同时,实现地下水环境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未来,应强化技术创新与管理协同,推动矿业与水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与长远保障。

参考文献:

[1]范书凯.有色金属矿山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0):126-127.DOI:10.13616/j.cnki.gcjsysj.2020.05.258.

[2] 骆 骁 . 矿 山 开 发 利 用 中 的 地 下 水 问 题 探 析 [J]. 科 技风,2020,(19):103.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019087.

[3]张弛.浅析矿山水文地质勘查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世界有 色金属,2019,(10):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