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活动断裂带隧道抗震设计方法与减震措施探讨

作者

范德旭

身份证号:6223231991****0819

引言:活动断裂带作为地震危险性最大的地区,断层错动和地震波传播耦合作用给隧道结构带来了双重威胁。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起地震隧道震害实例表明:常规抗震设计方法很难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安全要求。以2022 年青海门源地震为例,兰新高铁的大梁隧道在断裂带的两侧 350 米范围内遭受了衬砌的错断和轨下结构的隆起等重大损害,其总的影响区域高达2150 米。因此深入研究活动断裂带上隧道的抗震设计方法及减震措施对于确保隧道的长期安全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活动断裂带隧道抗震设计方法

1.荷载-结构法

该方法基于静力等效原则,通过计算地震荷载对隧道结构的作用效应。例如,水平向地震作用可采用静力法或反应位移法确定地表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Ah)和位移(umax),竖向地震作用(Av)按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的0.65 倍取值。在活动断裂带附近,竖向峰值加速度需采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值,以反映断层活动对竖向荷载的显著影响。

2.地层-结构法

该方法将隧道与围岩视为共同受力体系,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地震波传播与结构响应。例如,采用ABAQUS 软件进行拓扑优化,可得到最优衬砌断面形状,如增大仰拱曲率、优化拱脚厚度等,以降低应力集中。地层-结构法需结合围岩参数(如弹性模量、泊松比)与地震波特性(如频率、振幅),实现精细化设计。

3.特殊地质条件下的设计方法

在活动断裂与高地应力耦合区域,需对断层破碎带围岩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明确其分布范围及力学参数,通过增大预留变形量并采用可缩式钢架支护,释放部分地应力以降低衬砌内力集中风险;在富水断层带,需设置全封闭防水体系并加强排水设计,避免水压力与地震叠加导致衬砌破坏,同时采用注浆加固围岩以改善其自稳能力。对于软岩大变形断层段,可采用分阶段支护策略,初期以柔性支护适应围岩变形,后期通过换拱或增设钢拱架提高结构刚度。此外,断层错动影响区需设置柔性接头与变形缝,允许结构在断层位移下发生协调变形,避免刚性破坏。

二、活动断裂带隧道减震措施

1.围岩加固技术

活动断裂带隧道围岩加固需针对断层破碎、软弱夹层等复杂地质条件采取多技术协同策略。在断层破碎带,超前注浆加固是控制围岩稳定性的关键手段,通过向掌子面前方围岩注入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或化学浆液,填充裂隙并胶结岩块,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加固圈,其渗透半径与注浆压力需根据围岩渗透系数动态调整,确保浆液扩散范围覆盖潜在滑动面。针对软弱夹层或富水断层,可采用管棚支护与径向注浆组合技术,管棚提供超前支护刚度,径向注浆则改善围岩力学参数,二者协同作用可有效约束围岩变形。在岩体完整性较差区域,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体系能显著提升围岩自承能力,系统锚杆通过全长黏结或端头锚固方式增强岩体抗剪强度,预应力锚索则通过主动施压改善围岩应力状态,二者布设间距与长度需结合数值模拟优化。此外,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可作为初期支护的增强层,其钢纤维掺量与喷射厚度需根据围岩类别确定,以提升支护结构抗裂性能。加固效果监测方面,需通过多点位移计、收敛计等手段实时跟踪围岩变形,结合微震监测技术识别潜在失稳区域,为动态调整加固参数提供依据,确保围岩在地震及断层错动作用下保持长期稳定。

2.衬砌结构优化

活动断裂带隧道衬砌结构优化需突破传统刚度设计思维,构建“刚柔并济”的抗震体系以适应复杂地质动态变形。针对断层错动与地震波耦合作用,可采用分阶段变形适配设计:初期支护采用柔性可缩式钢架,通过可缩接头允许围岩适度变形以释放地应力,其屈服强度与可缩量需通过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确定,确保在断层微错动时避免结构脆性破坏;二次衬砌则采用高延性混凝土材料,通过掺入聚乙烯醇纤维或钢纤维提升抗拉强度与韧性,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呈现多裂缝开展而非贯通破坏模式。对于穿越活动断裂的隧道节段,可引入分段铰接设计理念,将衬砌划分为若干独立单元,单元间设置低刚度橡胶垫层或滑动铰接装置,允许相邻节段发生相对位移,其转动刚度与位移容许值需结合断层错动量与地震峰值加速度综合确定。

3.柔性接头与变形缝设计

活动断裂带隧道柔性接头与变形缝设计需构建“以柔克刚”的力学响应机制,通过结构解耦实现地震与断层错动能量的定向耗散。柔性接头设计需突破传统刚性连接范式,采用低模量橡胶-钢复合材料构建多向变形适应层,其核心在于通过橡胶层的剪切变形与钢骨架的抗拉约束协同作用,允许隧道轴向、横向及转角方向发生可控位移,接头刚度需根据断层滑动速率与地震动频谱特性优化匹配,例如在逆冲断层影响区降低轴向刚度以适应挤压变形,在走滑断层区,则要提升接头在横向方向上的抗剪切变形刚度,以更好地抵御走滑断层引发的横向错动。变形缝设计则需融合非线性接触力学原理,通过设置可压缩聚氨酯泡沫或遇水膨胀止水条实现接缝的动态闭合,其缝宽需综合考量断层长期蠕变量、地震位移峰值及温度收缩效应,并采用阶梯式嵌缝构造提升防水性能。此外,柔性接头与变形缝的协同布置需基于断层运动学参数进行空间优化,在断层破碎带与完整岩体交界处加密设置,形成“刚-柔-刚”过渡体系,同时通过内置位移传感器与光纤光栅监测接缝开合状态,构建基于实时数据的自适应调控机制。设计验证需结合三维接触非线性数值模拟与 1:1 足尺振动台试验,重点分析接缝处的应力集中系数、能量耗散率及渗漏风险,确保结构在断层错动与地震循环荷载下保持功能完整性。

三、结论

活动断裂带隧道抗震设计需突破单一技术路径,构建“地质-结构-材料”多尺度协同防控体系。围岩加固需通过动态注浆参数调控与智能监测实现围岩力学性能的主动提升,衬砌结构优化需融合高延性材料与铰接解耦机制以平衡刚度与耗能需求,柔性接头与变形缝设计则需基于断层运动学特征建立非线性变形适配准则。未来研究应聚焦断层-隧道相互作用的多场耦合机理,并推动自适应减震结构与自修复材料的工程应用,最终形成涵盖“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韧性隧道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林.隧道穿越断裂带地震响应特性及抗震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2]万炳宏.隧道穿越富水活动断裂带抗震优化设计研究[J].Railway ConstructionTechnology,2023(11).

[3]曹珊珊,庄庆泰,闫晓宇.跨活动断裂带桥梁抗震设计与构造研究[J].工业建筑,2023(222-227).

[4]贾思佳.活动断裂带地震与蠕滑作用下隧道结构破坏规律研究[D].山东大学,2023.

[5]令永春.穿越活动断裂带铁路隧道震害特征及修复技术[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3,19(3):1027-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