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数据处理中的误差分析与修正技术
丁礼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在现代测绘工程中,数据精度直接关系到工程成果的科学性与应用价值。然而,受观测条件、仪器性能及环境因素影响,测绘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类误差。如何准确识别误差类型、掌握其传播规律,并通过科学方法进行修正,已成为提升测绘成果质量的重要课题。随着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误差分析与修正技术不断创新,为测绘工程的精度控制和可靠性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测绘工程数据处理中的误差类型与成因分析
测绘工程数据处理过程中,误差类型多种多样,其成因涉及观测、仪器、环境及人为操作等多个方面。按照误差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差三类。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系统本身或环境条件的长期稳定影响所导致,具有方向性和规律性,如仪器刻度偏差、大气折射误差等;随机误差则由多种微小因素叠加引起,呈现出不确定性与随机性;粗差通常来源于操作失误、记录错误或偶发性异常情况,数值上与真实值偏离明显。正确区分和识别这些误差类型,是进行有效数据修正与质量控制的前提。
系统误差往往具有累积性,如果在测量过程中未加以校正,会导致结果整体偏离真实值。其成因包括仪器设计和制造缺陷、长期使用中的磨损变形、观测方法选择不当,以及温度、气压、湿度等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例如,全站仪的光学系统和角度编码器可能存在固有误差,GPS 信号受电离层延迟影响会产生固定方向的偏差。这类误差可以通过标定、改进测量方法或引入修正模型加以消除。相比之下,随机误差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虽然数值可能较小,但在大量数据中会影响结果的精度,通常通过统计分析与平差方法进行削弱。
粗差对测绘成果的危害最为直接,其产生常与操作过程密切相关,如读数记录错误、点位选择失误、数据输入疏漏等。粗差的随机性较强,且可能远大于正常误差范围,一旦未能及时发现,将对数据处理结果造成严重干扰。为减少粗差,应在作业流程中加强质量管理与人员培训,建立严格的检查与复核机制。此外,环境因素如地形遮挡、天气变化、光照条件等也可能交互作用,引发多种误差的叠加。深入分析误差类型与成因,不仅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修正技术,还能为后续数据处理环节提供针对性策略,确保测绘工程成果的精度与可靠性。
二、测绘数据误差修正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测绘数据误差修正的关键技术与方法涵盖多种理论与实践手段,其核心目标是在识别不同类型误差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降低误差对最终成果精度的影响。平差理论是测绘数据误差修正的基础,通过最小二乘法等数学模型,将多余观测信息引入计算体系中,合理分配误差,使整体数据达到最优一致性。平差不仅能削弱随机误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系统误差的存在与规律,为进一步修正提供依据。滤波技术在动态测量和连续观测中应用广泛,卡尔曼滤波、加权递推平差等方法可实时更新数据估值并抑制噪声影响,从而提高数据的时效性与稳定性。针对系统误差,常用的方法包括仪器标定、环境参数修正以及基于经验或物理模型的改正公式,尤其在卫星定位、航空摄影测量等领域,通过建立大气延迟、轨道误差等模型,能显著提升定位与测绘精度。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误差修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遥感、GNSS、激光雷达(LiDAR)等多种测绘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同数据源在精度、分辨率和时空特性上各有优劣,将其进行融合可有效弥补单一数据源的不足。例如,通过将 GNSS 的高精度定位结果与全站仪的角度、距离测量相结合,能够在大范围测绘中获得更高精度和稳定性;在三维地形建模中,将LiDAR点云数据与航空摄影测量影像融合,可以在保持几何精度的同时增强纹理细节。多源融合不仅能相互验证数据的一致性,还能利用冗余信息进行加权优化,实现对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的综合抑制。此外,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数据驱动的误差预测与修正方法逐渐兴起,通过训练模型识别误差模式,可在复杂环境中实现自动化、高精度的修正处理。
质量控制与动态监测是确保误差修正效果的关键环节。测绘数据处理应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从数据采集、传输到处理、成果生成各阶段均需引入误差监控与评估机制。动态监测手段如实时差分(RTK)、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系统等,可在观测过程中即时发现误差并进行修正,减少后期数据处理压力。在后处理阶段,可利用残差分析、方差成分估计等方法评估修正效果,并对残留误差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合理的观测设计与冗余配置也是误差修正的重要前提,例如增加测站数量、优化观测路线、采用多角度和多周期观测等,都能有效增强误差检测与修正能力。通过平差理论、滤波技术、多源融合、动态监测等方法综合运用,能为工程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及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
三、误差分析与修正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误差分析与修正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成果精度、保障数据可靠性和优化作业效率等方面。在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领域,通过平差理论削弱随机误差、模型修正消除系统误差、数据筛查剔除粗差,能够显著提升数据的精度与一致性。例如,在卫星定位与航空摄影测量中,利用大气延迟模型、轨道改正数据和滤波算法,可有效减少外界干扰对成果的影响,为高精度定位与成图提供技术支撑。
在实际工程中,多源数据融合是提升修正效果的重要途径。将 GNSS、全站仪、LiDAR、遥感影像等多种数据源结合,不仅能相互验证精度,还能利用各自优势进行加权优化,实现误差的综合抑制与空间信息的精细化表达。同时,动态监测与实时修正技术如 RTK、CORS 系统,使误差修正在观测过程中即可完成,减少了后期处理压力,并为施工放样、变形监测等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持。
未来,误差分析与修正技术将更多依托智能化与自动化发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法可通过识别误差模式,实现自动化修正与预测,提升复杂环境下的处理能力;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可实现多源、多时相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快速运算,增强误差处理的效率与规模化应用能力。随着硬件精度提升与算法优化的不断推进,测绘工程将实现更高的自动化精度控制与数据质量保障,为智慧城市、数字孪生等新兴应用提供坚实支撑。
结语:
测绘工程数据处理中的误差分析与修正技术,是保障成果精度与可靠性的核心环节。通过系统识别误差类型、运用平差理论、滤波方法及多源数据融合等手段,可有效提升数据质量。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实时监测技术的发展,误差修正正向智能化、自动化和跨领域融合迈进,将在智慧城市、工程建设及空间信息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价值,推动测绘工程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勇辉,赵亮,刘佳.测绘工程中的大数据处理与海量地理信息存储技术研究[C]//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第二届工程技术管理与数字 化 转 型 学 术 交 流 会 论 文 集 . 西 安 华 测 航 摄 遥 感 有 限 公司;,2024:100-102.DOI:10.26914/c.cnkihy.2024.032151.
[2]杨玲玲,刘睿琦,黄通,等.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课程探讨——基于矛盾论的视角[J].物理通报,2025,(06):5-9.
[3]欧美极.测量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J].流体测量与控制,2024,5(05):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