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咸阳以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探析

作者

徐楠

中共咸阳市委党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2025 年中央 1 号文件相继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重大工程”,为提升乡村精神风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提供基本遵循。近年来,咸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示范提质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了乡风文明的培根铸魂作用。

一、咸阳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做法及成效

坚持按照“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思路,推动县域创建由点状向连片、由盆景式向规模化拓展,加快形成以秦渭两区为排头、彬州市为中坚、其他县市为“第二梯队”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新格局。

(一)多措并举,夯实文明根基

志愿服务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咸阳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志愿服务活动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立足实际“四步走”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县市区联动,进行资源的多方整合,不断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制度和办法,有效激励调动了基层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壮大了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出台《咸阳市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共建德善咸阳 共享城市文明”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方案》,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咸阳市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暂行办法》,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激励嘉许机制;《咸阳市“志愿云”信息平台记录管理办法》(试行),确保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科学化。

(二)统筹资源,形成共建合力

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阵地建设能够增强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自 2018 年以来,咸阳,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层层压实责任,广辟渠道抓乡村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在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上卓有成效,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可复制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彬州市、乾县被全国评为新时代文明中心试点单位,并形成了县市有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在 26 镇办和 330 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三)创新思路,激活内生动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近年来,咸阳借助自身独有资源优势和人文禀赋,不断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在进行美丽乡村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以文促农,以旅兴农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其中礼泉县袁家村依托本土独有的地域景观和文化特征,构建田园综合体,精心设计乡村生活,以淳厚乡风民俗实现与游客的共情,逐步形成了农业+文化+旅游的新业态,实现了品牌与效益的双赢;白村深挖农耕文化,以种植、养殖为主导产业,建立万亩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现代农耕文化体验园,实现农业文明与旅游产业深度相融合的成功模式,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内涵。

二、咸阳以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咸阳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和乡村文明程度都稳步提升。然而,要持续巩固乡村文明建设已有成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做好坚定保障,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体制机制协同不足

基层干部由于自身年龄和文化素质的制约,对乡风文明建设不重视,对现有的相关制度建设、管理条例、奖惩机制理解不透,同时又难以制定出符合当地乡风文明实际的制度措施,导致制度执行错位、乏力,难以实现良好的效果。部分区县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管理机构权责交叉、分工不明确,村镇等基层领导又不愿投入过多精力,相应的制度考核办法又不完善,导致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制度约束力和执行力也跟着大大降低。

(二)资金保障不稳

一方面是由于整个乡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经济基础薄弱,导致专门用于乡风文明建设的专用资金比较匮乏。农村建设的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道路硬化、厕所改造、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改善方面,用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资金投入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受“ 乡财县管”体制的影响,乡镇政府在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中对上级政府依赖性比较强,在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常常表现的力不从心,职能也渐渐弱化。

(三)文化供给错位

文化建设薄弱主要是“人”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首先是人才的缺乏。大部分农村基层工作队素质不高、业务不精。从事于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分管村镇日常事务的非专业人员,既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训练,也缺乏外出实践考察的机会,严重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开展;其次是忽视群众需求。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去趋向单一化,日常开展的文化活动皆是一些露天电影、戏曲演出,针对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体育健身、棋牌娱乐等大众化活动相对较少,导致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调。

(四)村规民约执行乏力

部分村在村规民约制定上未体现村民共同意志,往往比较随意化,大多是对网上相关内容的如法炮制,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群众更是对其缺乏认同,致使村规民约尚未发挥约束、引导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村规民约惩治措施不健全。往往只是对村民日常行为做出规范,并未制定出对违反村规民约行为进行处罚的内容,导致农村封建迷信、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等陈规陋习和社会风气屡禁不止,村规民约执行疲软,流于形式。

三、咸阳以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给乡风文明建设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咸阳要以此为契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落细落实,回应群众对精神文化期待,在制度建设、产业发展、治理能力、移风易俗等方面集中发力,积极打造村庄美、产业美、风尚美的文明乡村,助力咸阳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一)分类施策,构建多元化的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1.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有效开展必须以稳定的资金保障为基础。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政府要加大惠农财政补贴和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信贷投,降低信贷利率,吸引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确保乡风文明建设有可靠稳定的资金保障。在涉农资金管理方面,政府要不断深化涉农投资“简政放权”,各市县按照“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结合各地资金实际状况,统一财政事权,做到专项资金的合理转移支付,从而达到各项涉农资金“花得其所,用得安全”的目的。

2.持续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现阶段的乡风文明建设一定要用好考核评价这跟“指挥棒”。首先是探索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完备的人才激励机制,从政策执行、群众满意度、工作作风和能力等多维度考评基层干部工作实效,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其次是建立健全以以乡风文明成效考评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考评激励奖惩机制,不断深化对考评结果的实际应用,以此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执行效率。

3.健全各部门统筹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多方力量的协调配合保障正常有效开展。一是健全上下衔接、多联互动的工作机制。由各级基层党委牵头,文明委统筹协调,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文明建设工作格局。二是搭建机制化的主客体之间互动平台。通过举办理论宣讲、知识竞赛、技能培训、实地参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的有效互动,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形成协同效应。

(二)立足本土,深耕大秦故都“德善”文化

1.推进“德善”文化阵地建设。扎实推进以“德善”为主题的民风建设“十个一”工程(农家书屋、村广播室、村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乡村文明一条街、善行义举榜、乡贤文化骨干队伍、道德讲堂、乡规民约、“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工程建设,不断满足村民多样化文化需求。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积极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文明实践活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挖掘咸阳独有的“德善”文化底蕴,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村民活动中心、农村书屋、单位会议室、祠堂等活动场所,打造具有咸阳特色的文化景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2.强化“德善”文化宣传。以“咸阳好人”为德善文化的重要载体,常态化开展典型评选宣传活动,做到乡村全覆盖。借助新媒体以道德宣讲、“德善”文化理论研讨、文化艺术节、身边好人现场交流等多样化形式,推进“德善”进村,唤醒人人心中的文明自觉。以“徙木立信”、“丁兰刻木事亲”、“董永卖身葬父”、“亲尝汤药”等诚信、尚德故事为范本,打造新时代咸阳德善故事,“故事汇”巡演、纪录片、微电影、微视频等形式放大典型示范效应,形成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宣传态势,让“德善”文化在故都咸阳蔚然成风。

3.打造“德善”文创产业集群。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集中资源优势,打造“德善”文创精品。按照“创新驱动、文化引领”的思路,以“文化+”为核心,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等行业融合发展,增强文化产业园区聚集和孵化功能。紧紧抓住“德善”文化的根与魂,坚持内容为王,服务人民,将咸阳悠久的历史文化、红色革命资源与现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在内容上推陈出新,不断挖掘和开发新的文创 IP 产品打造一批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创

(三)党建引领,推进“三治”融合

1.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群众的事群众办”的理念,以发挥党组织凝聚力为重点,发挥村民自治功能,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在坚持村两委的领导下,推动基层党组织重心、村民自治和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在村民小组(自然村)一级建立党支部,规范自然村村民理事会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党支部提事,村民理事会议事、村民会议决事、村委会执事”的民主决策机制,制定管理章程,形成工作合力,最大程度地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自主管理村级事务。

2.不断夯实乡村治理道德底蕴。立足咸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深挖乡村社会中的道德力量,尤其是新乡贤文化、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中所蕴含的道德力量,培育各乡村德治文化基础。按照“党建引领、德治支撑”的治理思路,建设以教育阵地、评价引领、实践养成为内核的乡村德治体系,常态化开展乡村教育、村民培训,用文化润育村民思想道德水平,传承惠政。最终在乡村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

3.探索打造法治乡村新格局。因地制宜,积极制定符合咸阳民主法治村创建培育计划,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与文明村、善治村、美丽乡村等建设工作相融合,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镇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全面推进市、镇、村、组四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法治文化全覆盖、不断增强村民法律意识。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推行村(社区)法律服务“免费咨询日”工作,按需为基层群众提供法治引导、法律解答、纠纷调解等“精准”服务。

(四)多方发力,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首先培育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为基础,明确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界限,粘合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缝隙。其次,实现供给方式的多样化。不拘泥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单一形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市场属性,探索构建公平开放、规范有序的交易平台,以特许经营、融资租赁等多种合作形式,实现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确保服务供给质量的高标准化。积极推广和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不断完善供给侧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化建设,强化需求侧民众公共服务需求的信息整理,促进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

2.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城乡管理统一化。尽快研究出台《咸阳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推动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鼓励城市三甲医院与县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推进医保的异地结算,不断健全城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要素的合理配置。

3.增强农村公共服务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农民是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的主体,农村公共服务必须坚持农民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基层党组织要加大对农民的赋权和赋能,以继续教育、职业培训、鼓励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农民公共服务参与意愿,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壮大公共服务人才队伍。政府要按照“以需定供”的模式,实行面向农民个性化需求的精准服务。通过专门成立市、县、乡三级农村公共事务服务中心和站点,建设覆盖全市的网格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难题。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2】叶君.乡土·农村·家园·荒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冯俊玲.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J].甘肃农业,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