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与问题探析
罗雅洁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大学 11004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型信息传播方式,迅速渗透到教育领域。抖音、快手、B 站以及 YouTube 等平台成为全球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短视频用户已达 10 亿人次,其使用时长占据整体上网时间的近三分之一。对于国际中文教育而言,短视频不仅是语言输入的重要补充,更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短视频教学的优势与问题并存。一方面,它提升了课堂趣味性和传播效率;另一方面,也带来碎片化学习、缺乏深度文化阐释等困境。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短视频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与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
二、短视频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
短视频以其直观、简洁和趣味化的特征,能够有效吸引学习者注意力。以泰国孔子学院为例,教师在春节文化课程中引用了抖音上关于舞龙舞狮的短视频。学习者通过观看热闹的场景,不仅直观了解了节日习俗,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氛围显著提升。这表明短视频能够在教学导入环节发挥良好的激趣作用。
(二)拓展语言输入,丰富学习资源
YouTube 上的 “Mandarin Corner” 和 “Yoyo Chinese” 频道,为海外学习者提供了大量以口语会话、生活场景为主题的短视频,单条播放量往往超过数十万。学习者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反复观看,实现随时随地的语言输入。这种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语言环境有限的不足。
(三)促进跨文化传播,提升认同感
B 站上的 “中文课堂” 系列短视频以中国饮食、节庆、旅游为主题,通过英语字幕和场景化呈现,受到许多海外学习者喜爱。视频评论区不乏外国学习者留言表示“通过短视频更直观理解了中国文化”。这表明短视频不仅传播速度快,还能以多模态形式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四)支持教学创新,推动模式转型
短视频的融入为教师教学模式提供了新可能。例如,西班牙某孔子课堂尝试“翻转课堂”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汉语短视频(如日常用语、成语故事),课上再进行练习与讨论。这种“线上观看 + 线下互动”的模式,使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提升了学习者参与度。
三、短视频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一)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
虽然短视频数量庞大,但多数内容以单一词汇、句型或热点文化为主题,缺乏系统设计。例如,学习者在 TikTok 上大量接触“网络流行语”,却难以形成完整的语法知识结构。泰国某汉语学习者反映:“能听懂视频里的梗,但写作文时不知道怎么用。”这说明短视频学习容易停留在表层。
(二)文化呈现浅表化,缺乏深度解读
在 YouTube 平台上,不少热门中文教学视频以“吃播”“旅游”为主,停留在“看热闹”层面,缺乏对文化背后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解释。例如,一条介绍春节的短视频展示了饺子制作,却没有讲解饺子象征“团圆”的文化内涵,学习者对文化理解容易片面化。
(三)学习效果难以评估
短视频学习往往是自主观看,缺乏统一考核与追踪机制。某美国留学生在自述中提到:“我能模仿抖音上的中文对话,但不知道自己发音是否标准。”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增加了接触量,却难以科学评估学习成效。
(四)教师与学习者媒介素养参差不齐
目前,部分教师缺乏短视频制作能力,导致内容质量不高,甚至出现语言点错误。同时,学习者面对大量信息,缺乏辨别能力。例如,在 TikTok
上,一些“汉语教学”账号存在拼音标注错误或语法讲解不准确的情况,若学习者缺乏鉴别能力,可能形成错误语言习惯。
四、优化短视频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内容规划与系统设计
教育机构应根据课程目标,开发成体系的短视频资源库。例如,围绕“日常交际—学术写作—跨文化交往”逐层递进,而非单点碎片化呈现。这样既能保证学习连贯性,也能减少随意性。
(二)提升教师媒介素养与制作能力
高校与孔子学院应组织教师培训,提升短视频脚本设计、拍摄与剪辑能力,使其既具教育性又具传播力。例如,可以借鉴 “Yoyo Chinese” 的专业化模式,结合场景化教学与互动环节。
(三)构建多维度互动机制
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短视频创作,如录制自我介绍、校园生活 vlog,以此增强学习者的语言实践机会。同时,通过平台评论、弹幕等功能,营造沉浸式互动环境。
(四)强化文化深度传递
短视频不仅要展示表层文化符号,更应阐释文化背后的价值观与思维模式。例如,在介绍饺子的视频中,可以补充“合家团圆”的意义,帮助学习者建立跨文化理解能力。
(五)建立学习效果评估机制
可以结合平台观看数据、学习者反馈和课堂表现,构建“观看—练习—反馈—改进”的闭环。例如,教师布置观看任务后,通过小测验或课堂互动检验掌握情况,以实现线上与线下相互补充。
五、结语
短视频作为新兴媒介,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不仅拓展了语言学习的渠道,还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短视频教学若缺乏科学设计与有效引导,也容易导致碎片化学习、文化浅表化和效果难以评估等问题。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应在优化内容规划、提升教师素养、强化文化解读和完善评估机制等方面持续努力,使短视频真正成为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有力工具。通过对泰国、西班牙等孔子课堂和海外平台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短视频已深度嵌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场景。这种趋势既为未来教学创新提供了动力,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应更加注重科学引导与文化深度。
参考文献
1. 王娟. 短视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2022(4): 56-63.
2. 张玲. 新媒体语境下国际中文教育模式创新[J]. 语言教育, 2023(2):21-28.
3. Li, X. (2021). Short-form Video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12(3), 45-57.
4. Mandarin Corner. (2020-2023). 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MandarinCorner
5. Yoyo Chinese. (2020-2023). 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user/yoyochinese
6. 陈思. 孔子学院课堂中短视频辅助教学的实证研究[J]. 对外汉语教学探索, 2021(3): 89-95.
作者简介: 罗雅洁 ,2002 年 1 月,女 ,汉族 ,山西省阳泉市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短视频媒介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