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生校园规则漠视行为的德育矫正策略

作者

张恩娴

茂名市祥和中学附属小学 广东茂名 525000

引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与教育场景的日趋复杂,小学生规则漠视行为正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的趋势。校园规则作为小学生接触最早的社会规范之一,其遵守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体成长与集体秩序。但现实中,课堂上随意讲话、搞小动作、无视纪律的现象屡见不鲜;校园里破坏公共设施、乱扔垃圾、漠视公共规则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不仅扰乱教学秩序,影响了校园风气的塑造,更对学生自身的安全防护、品德养成及身心健康埋下了潜在隐患。小学阶段是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行为习惯培养对终身发展影响深远。因此,针对性开展德育矫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则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保障校园有序运行的现实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小学生校园规则漠视行为的德育矫正的意义

首先,这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基础。德育矫正通过价值引导与行为塑造,帮助学生明晰行为边界,从内心认同规则既是约束也是保护。自觉守规则能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培育自律与责任意识,为未来学习、社会适应及职业发展奠定基石。其次,这是培育集体意识的关键路径。校园规则是师生共同遵循的准则,蕴含“个体融入集体”的逻辑。德育矫正让学生理解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息息相关:漠视规则会影响班级秩序、损害校园环境,而遵守规则则是维护集体荣誉。这种认知的深化,能引导学生从“自我中心”转向“集体共生”,逐步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最后,这是维护教学秩序的重要保障。规则是教学有序开展的支撑,规则漠视行为会干扰教学节奏、破坏学习氛围。德育矫正引导学生敬畏并践行规则,能减少失范行为,营造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保障教育活动高效推进。

二、小学生校园规则漠视行为的德育矫正实施策略

(一)开展主题德育活动

结合德育中的价值观引导,定期开展以“行为习惯”、“集体意识”为主题的德育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情景剧等。例如,以“规则与我们的校园生活”为题的主题班会。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收集校园内的规则,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其中规则被漠视的行为。例如,让学生分享因为有人在课堂上随意讲话而影响自己听课的经历,或者因为有人在走廊追逐打闹而导致自己差点被撞到的事情。再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规则被漠视时产生的不良影响。在演绎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出发,深刻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规则的认同。

(二)善用榜样示范作用

在德育工作中,榜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系统引入古今中外遵守规则的名人轶事[2]。引导学生从榜样事迹中提炼精神内核,从思想深处萌发向榜样看齐的自觉。对于模仿能力极强的小学生而言,身边的榜样更具感染力。学校可常态化开展“文明之星”“守纪小标兵”等评选、表彰,让遵守校规、践行文明的学生成为看得见的“标杆”。班级层面可打造“榜样墙”,定期组织学生用文字记录、用画笔描绘身边同学遵守规则的瞬间——或许是排队时的耐心等待,或许是课后主动整理公物的身影。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张贴展示,让这些鲜活的榜样故事融入日常,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效仿的范本。家庭是规则教育的第一阵地,教师可引导家长结合家庭实际制定“家规”,家长带头践行。父母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规则的严肃性,当优良家风里的规则意识一代代传下去,孩子会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慢慢形成自己对规则的理解。久而久之,遵守规则就会变成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习惯,陪着他们走过一辈子。通过名人引路、同伴示范、家庭熏陶,多维度构建榜样体系,让规则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内化为品格、外化为行动。

(三)结合生活实际讲解规则

针对不同违规行为,尤其抽象难理解的规则,可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例如,课堂随意讲话,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其对老师讲课、同学听课及自身学习的影响,体会维护课堂秩序是为保障教学有序进行。对破坏校园设施的学生,组织其参与后续维护,让其体验艰辛,明白爱护校园设施的必要性,进而遵守规则、维护学习环境。解读规则时融入责任教育,告诉学生遵守规范不仅是尊重他人,更是应尽义务和责任。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系列不遵守校园规则而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对规则产生敬畏心理。

此外,游戏活动寓教于乐,应重视学生在游戏中创造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发课间小游戏,通过头脑风暴共同制定游戏规则[3]。例如,花样跳绳,学生自己制定规则,如 1 分钟变换不同姿势进行跳绳等。由学生制定的游戏规则,更容易增强集体生活的规则意识[3]。

(四)制定个性化行为契约

在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同时结合德育中的实践教育理念,设置阶梯式的任务。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课堂课间等基础规则开始训练。例如,在课堂上逐渐养成先举手后发言、眼随声动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下课做到一换书本,二喝水,三上厕所,四摆桌椅。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设立“红领巾监督岗”,负责提醒和纠正其他同学的违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但可以监督别人的不规范行为,也能增强自己对规则的执行力。同时,教师需跟踪记录,依表现调整任务。

教师还应该关注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行为契约,明确规则、目标及奖惩,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对契约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如针对上课爱讲话的学生,可约定一周内讲话不超 3 次,如果实现这个目标,就奖励一张表扬卡;如果未实现,就要在班级里面做一件好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目标,并且知道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同时,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检查和评估,根据契约的规定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确保行为契约的有效性。

三、小学生校园规则漠视行为德育矫正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将规则意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学校要丰富德育评价的内容,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学习成绩和才艺特长上。应当把学生遵守校园规则的实际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可以包括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课间活动是否遵守秩序、对校园里的公共设施是否爱护等方面。在平时评选优秀学生、颁发荣誉奖项时,要把规则意识的培养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遵守规则”和自己的成长评价息息相关,进而提高遵守规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加强德育能力培训,提升策略实施的专业性与灵活性

要想切实纠正学生漠视规则的行为,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和专业能力。学校可以开展常态化的德育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学会把规则教育自然地融入日常教学中,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违规情况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4]。对于那些对规则了解不够的学生,重点在于讲解规则背后的道理;对于那些故意违反规则的学生,则要注重采用创新的方式并加强情感上的疏导。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教育策略的专业性,同时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调整教育方式,让规则意识的培养真正起到作用。

(三)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形成规则教育的家校协同合力

学校和家庭之间要建立起固定的沟通反馈渠道,共同形成教育的合力。学校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遵守规则的情况,比如课堂上的纪律表现、课间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等;家长也要主动向学校反映孩子在家里遵守规则的状况,像完成作业时是否遵守纪律、是否遵守家庭约定等。通过畅通信息交流的途径,让学校的规则教育方法和家庭的引导措施相互配合,使规则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为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提供持续且一致的教育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校园规则漠视行为的德育矫正,核心在于将认知重塑与行为训练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认知课堂筑牢规则认同的思想根基,借助阶梯式行为训练养成遵规守纪的行动自觉,再以“认知-行为”的反馈机制与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两者的协同增效,方能从根本上扭转规则漠视现象。在实施规则教育时,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巩固和发展学生规则意识,实现其从“他律”到“自律”的华丽蜕变,成为生命自觉的践行者,实现更好更全面的生命成长[3]。这种干预方案不仅能让学生在校园中学会敬畏和遵守规则,更能在德育浸润中培育集体意识与契约精神,为其成长为有担当的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章恩.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5,(06):34.

[2]陈燕.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认识和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25,(05):33-34.

[3]仝静,李敏.小学生课间活动风险管理的范式重构[J].教学与管理,2025,(20):15-19.

[4]黄笑蕾.德育课程指引下的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2,(04):19-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