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军士英语课堂参与质效的路径探索
陈彦如 李晓芬 王彦文
信息工程大学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1.引言
军士教育是军队人才建设体系的基石,直接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生成与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作为军队基层建设的骨干力量,军士身处作战训练、装备操作、日常管理的一线岗位,是连接指挥军官与士兵的关键纽带,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部队战备水平与作战效能。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形态下,武器装备技术含量持续提升,作战协同日益复杂,对军士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当前传统的军士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基础薄弱、参与度低、教学质效不佳的突出问题。军士群体英语基础差异显著,部分军士因入伍前教育背景不同,词汇量、语法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有的甚至难以进行简单对话,导致课堂教学难以兼顾不同层次需求。课堂互动匮乏,多处于被动听讲状态,面对教师提问常出现沉默回避现象,小组讨论时也因担心表达错误而不愿开口,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思维碰撞较少,难以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教学内容和方法针对性较弱,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岗位军士的实际需求,未能结合军士岗位场景设计沉浸式练习,所学知识难以转化为实战能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此背景下,探索数智赋能军士英语课堂参与教学质效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军士英语课程概述
2.1 ESP 特殊用途军事英语内容特色
军士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更要深入理解军事专业内容,实现英语工具与军事内容的深度融合,体现ESP 课程的跨学科特色。作为ESP(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分支,军事英语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其核心是围绕军事领域的专业场景与任务需求构建语言体系。
从词汇体系来看,军事英语包含大量精准化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往往与特定军事装备、战术动作、指挥体系深度绑定。
除了词汇、术语外,军事英语的语言风格具有严谨的逻辑性与指令性特征,为需服务于军事任务和行动的实际需求,多采用简洁明了的陈述句与祈使句,避免冗余表达。
2.2 任职岗位教育实战化人才培养目标
军士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任职岗位教育之间存在着深度融合、相互支撑的紧密关系。因此,军士英语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需紧密锚定其任职岗位需求,强调“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实战性,践行培养能在实战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在岗位适配性方面,课程目标针对不同军士岗位类型制定差异化能力标准。在实战应用能力方面,培养目标聚焦“场景化任务执行”。在综合素养层面,“语言 + 文化”的复合目标,是新时代军士应对国际化军事任务的重要保障。
3.数智赋能军士英语课堂参与教学质效的实施路径
课堂参与是影响课堂质效的关键要素,尤其在英语课程中,积极的课堂参与能促进学生语言实践机会的增加。当军士学员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对话练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时,他们就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英语进行表达,锻炼听说读写能力,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数智赋能研究与实践较为广泛。例如,利用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难点,教师同步调整教学重难点;引入语音智能识别技术辅助口语教学,学生自主练习并获得即时反馈,提高口语表达准确性。但大学英语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和军士英语存在差异,其研究成果不能完全照搬至军士英语教学。
因此,在深入分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聚焦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学内容特色,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四个维度提出能够有效利用数智技术,提升军士英语课堂参与度和教学质效的策略。
3.1 营造数智化教学环境
针对军士学员实战经验丰富,但英语基础差异大、注重实操应用的特点,构建贴合军事场景的数智化教学环境。如利用虚拟现实VR/AR 技术虚拟战场环境、军事基地场景,创建逼真的军事英语学习场景,让军士身临其境感受英语在实际军事场景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营造全天候、全方位的英语学习氛围。
3.2 优化数智化教学资源
围绕军士岗位实战需求与军事英语专业属性,整合军事英语教材、在线课程、军事新闻报道等资源,构建涵盖多领域、多层次的军事英语教学资源库,建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如对于从事通信专业的军士,推送与军事通信英语相关的专业文献、案例分析等资源,对于即将参加国际维和行动的军士,提供维和任务区常用英语表达、文化背景知识等学习资料。
3.3 创新数智化教学模式
基于军士“任务驱动型”的学习特点,引入岗位任务模拟的项目式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跨国装备交接”、“国际救灾协调”等虚拟任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智能调整教学内容与难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增强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3.4 完善数智化评馈机制
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学生学习效果与课堂参与度。如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智能系统评价,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智能系统针对学生薄弱环节给出个性化学习建议,教师根据整体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优化,不断提升教学质效。
4.结论
数智赋能为提升军士英语课堂参与教学质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还需不断探索与完善,解决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问题,确保数智赋能真正落地见效,推动军士英语教学持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兵转&张璇.数智赋能与全人教育理念协同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思辨育人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5(3).
[2] 李莹&李俭虹.数智赋能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J].船舶职业教育.2025(2)
[3] 任苗苗&崔娟娟&赵丛丛.军队院校士官英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8(3).
[4] 王晶晶&于洁&邢敏.士官英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思考[J].科教导刊.2016(4)
[5] 申蕾&李晓霞&马立军.基于语料库方法的《军事英语》教材与军事论文英文摘要的差异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6] 李艳&翟琼.关于军校士官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
作者简介:
陈彦如,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二语习得等;
李晓芬,女,河南南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军事研究等;
王彦文,女,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等;